[1] |
杨博旭 柳卸林 王宁. 区域创新效能的提升路径研究:功能观视角[J]. 科学学研究, 2025, 43(3): 560-570. |
[2] |
吴逸菲 樊春良. 中国语境下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的路径塑造———基于价值- 工具二维理性的融合框架[J]. 科学学研究, 2025, 43(1): 79-90. |
[3] |
朱卫杰 鲁若愚 韩武成 雷家骕. 科学驱动的技术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及演化路径[J]. 科学学研究, 2025, 43(1): 137-150. |
[4] |
张璐 白裕 张强 王伟楠 黄荟婕. 中国式企业的内涵、逻辑与实现路径[J]. 科学学研究, 2024, 42(9): 1886-1896. |
[5] |
李晓娣 饶美仙 原媛. 数智情境下如何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能级?[J]. 科学学研究, 2024, 42(9): 1988-1999. |
[6] |
乔永忠. 技术创新测度:专利权利要求技术方案创造性[J]. 科学学研究, 2024, 42(7): 1547-1555. |
[7] |
李晓娣 原媛. 营商环境生态驱动制造业智能化的组态路径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24, 42(4): 746-756. |
[8] |
施锦诚 朱凌 王迎春. 会聚视角下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特征与突破路径[J]. 科学学研究, 2024, 42(3): 571-582. |
[9] |
王雪原 黄佳赛. 不同情境制造企业跨界技术创新行为与作用逻辑[J]. 科学学研究, 2023, 41(4): 744-756. |
[10] |
程聪 陈锋 杨泽 缪泽锋. 数字技术的逆向塑造:论数字技术的张力[J]. 科学学研究, 2023, 41(2): 202-211. |
[11] |
武学超. 科研再现性危机:行为表现、内生逻辑及治理路径[J]. 科学学研究, 2022, 40(8): 1361-1367. |
[12] |
孙瑜康 吕爽 崔丹. 区域知识基础理论及其对中国区域创新的启示[J]. 科学学研究, 2022, 40(2): 366-375. |
[13] |
张宁宁 温珂. 中国特色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初探[J]. 科学学研究, 2022, 40(1): 139-149. |
[14] |
高畅 张玲玲 杨振. 创新三螺旋系统共识空间何以构建———中国大科学工程实践的启示[J]. 科学学研究, 2021, 39(11): 2077-2088. |
[15] |
徐茜. 开放式创新下科技人才流动的知识与社会路径[J]. 科学学研究, 2020, 38(8): 1397-14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