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ISSN 1003-2053 CN 11-1805/G3

当期目录

热点议题

  • 低空经济发展:新兴安全风险与敏捷治理
  • 王庆
  • 2025 Vol. 43 (8): 1569-1578.
  • 摘要 ( )
  • 低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低空经济的良性与可持续发展应注重对安全的严格保障。低空经济活动衍生的新兴安全风险具有多元类型和多样特性,完整的风险演变逻辑链条表明其与低空经济发展本身存在互动。既有治理制度、治理机制以及治理行为等无法有效应对不断发展和扩张的新兴安全风险。敏捷治理的迅捷响应、快速迭代、以人为本等禀赋显现出其与新兴安全风险的天然互洽关系。为平衡低空经济发展与低空安全保障,未来应坚持低空经济发展安全风险的敏捷治理路径,优化治理制度以构建包容协调的治理制度体系,健全治理机制以促进多元利益攸关主体的协同共治,革新治理工具以发挥新兴技术的风险自治潜力。
  • 基于聚类分析的国家科技安全评估研究
  • 徐晓慧 罗先觉
  • 2025 Vol. 43 (8): 1579-1587.
  • 摘要 ( )
  • 在国际关系愈加紧张的局势下,与国家安全及重大利益息息相关的国家科技安全被提上重要议程。那么,如何评估国家科技安全,从而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呢?鉴于安全具有相对性,本研究引入聚类分析方法,从国家间比较视角分析国家科技安全。比较指标包括前沿技术准备指数、重点领域专利技术安全指数和高科技产品比较优势指数。本研究应用SPSS27软件对G20中19个国家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将这些国家划分为5个类别,揭示了各国的科技安全状态。其中,中国、印度等5个国家处于前沿技术准备较为欠缺、重点领域专利技术安全性较高、高科技产品比较优势较强的类别之中;美国独自处于在前沿技术准备与重点领域专利技术安全方面均表现最好、高科技产品比较优势表现一般的类别之中;德国、法国、韩国、日本、意大利和英国总体科技安全水平较高;其他国家总体科技安全水平较低。上述研究结果所表明的国家科技安全状态特点为各国制定相应的国家科技安全保障政策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引。
  • 我国科技智库人才流动特征及影响因素定量研究
  • 刘杨 有书涵 周建中
  • 2025 Vol. 43 (8): 1588-1599.
  • 摘要 ( )
  • 科技智库人才的有序流动有助于提升智库机构的研究水平,有利于推进智库机构的健康发展。本文基于CV分析方法对551条科技智库人员的职业流动信息展开研究,对我国科技智库流动人才的规模、流动路径和特征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基于泊松回归和logistic回归方法对流动影响因素展开讨论。研究发现,在工作单位方面,不同类型单位之间的流动存在一定障碍,科技智库人员整体呈现出流向事业单位的趋势;在流动路径方面,科技智库人员呈现出向东部地区流动的趋势,具体表现为东部地区以同城流动居多,其他地区以面向东部地区的跨省流动居多;在流动频次方面,第一次流动时的职业年龄越小,之后发生职业流动的次数越多;6.72%的科技智库人才具有“旋转门”流动经历,研究进一步发现,“旋转门”流动概率与职业流动次数有正向的相关关系等。
  • 面向“一带一路”企业技术标准联盟适用情境
  • 周青 叶瑾 陈佩夫 高延孝
  • 2025 Vol. 43 (8): 1600-1609.
  • 摘要 ( )
  • 面向“一带一路”企业技术标准联盟模式多元且存在显著差异,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作模式是联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亟待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基于TOE框架,利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从组态视角对具体联盟情境与模式间的匹配关系进行探索。结果表明,“组织相似-标准差异”、“技术相似-环境差异”联盟情境适用于标准共商应用型模式;“技术基础佳-标准差异” 联盟情境适用于标准共建研发型模式;“技术相似-环境差异缺失”、“技术相似-组织关联”联盟情境适用于标准共享互补型模式;“技术相似-环境差异”、“技术相似-环境差异-组织相关”联盟情境适用于标准迭代升级型模式。本文丰富了面向“一带一路”企业技术标准联盟模式相关研究,并对联盟高质量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 全面两孩政策是否加剧了学术界性别不平等?
  • 吴红 李璨 张力
  • 2025 Vol. 43 (8): 1610-1622.
  • 摘要 ( )
  • 随着全球生育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提出鼓励生育政策。而生育会影响女性在家庭和职业发展中的劳动分配,加剧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差距。本文以学术界为研究场景,基于发布快速且获取开放的预印本数据库-社会科学研究网(SSRN)平台,以中国全面两孩政策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三重差分法,评估全面二孩政策对女性与男性科研人员科研生产力的性别差异效应。研究发现,全面两孩政策加剧了学术界性别不平等。异质性分析表明,全面二孩政策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无国际合作情况和普通高校的科研人员性别差异影响更大。补充性分析显示学术生产力性别差异在研究数量和研究质量两个维度上均受到全面两孩政策冲击,政策干预的连续型处理分析也提供了稳健性证据。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政府未来生育政策制定与高等教育机构人才管理策略提供数据支撑和政策启示,推动生育政策的积极影响,提升整体科研生产力,促进性别平等的发展。

理论与方法

  • 数智社会中的结构性认知非正义
  • 高宇航 白惠仁
  • 2025 Vol. 43 (8): 1623-1631.
  • 摘要 ( )
  • 当代人类社会生活正在被渐进式地数据化,数据逐渐成为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来源并正在认知领域形成标识有客观属性的权威。但有赖于数据质量和归纳方法的数据科学可能在实践中被赋予了过高可信度,若不加审查地应用将产生认知与伦理的双重错误。本文试图引入解释非正义和贡献非正义两种结构性认知非正义形式,揭示数据在实践中阻碍认知者获取相关认知资源理解社会与自身经历,并利用结构性偏见边缘化弱势群体,使其无法在数智社会中有效参与社会实践和认知实践。数智社会中的结构性认知非正义表现为三种典型现象:部分群体在数据中不具代表性、低质量数据产生偏见与歧视、数据结果被赋予过高可信度而具有不合理的程序正义。从数据研究和实践过程来看,数据多样性和认知多元化有助于结构性认知非正义的缓解,促进数据正义与社会公平。
  • 面向政府决策的技术评估方法与应用
  • 王晔博 李晓莹 王嘉蒙 王高婕 杨云 庞宇
  • 2025 Vol. 43 (8): 1639-1648.
  • 摘要 ( )
  • 技术评估是一类成熟的政策咨询工具。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要求更加精准有效的政府决策,强化了政府对技术评估的需求。研究旨在探讨面向政府决策的技术评估内涵、特征,评估对象、目的、内容、方法及其结果和应用。[研究方法与结果] 研究在全面梳理技术评估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国内外面向政府决策的技术评估内容方法进行分析总结,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可供借鉴参考的技术评估方法论框架和体系,并应用于具体评估实践。[研究结论] 面向政府决策的新兴技术评估方法体系弥补了国内相关研究的不足,为决策者和技术评估从业者更有效地利用技术评估支撑政策制定和技术治理提供了方法理论基础。
  • 我国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 吴永涛 吴金希
  • 2025 Vol. 43 (8): 1649-1657.
  • 摘要 ( )
  • 新型研发机构作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在地方如火如荼的建设中已成为区域创新的重要力量。然而,关于新型研发机构到底“新”在何处这一核心问题仍待深入研究。文章立足国家创新体系,从制度经济学视角出发,运用交易成本的概念工具对新型研发机构展开理论分析,并结合多案例研究方法总结新型研发机构在实践中的制度模式。研究表明,新型研发机构以融合性制度创新,降低创新活动的交易成本,并提高对科创人员的激励水平,支撑其以共性技术服务和技术转化孵化为核心的集成式功能创新。基于制度模式的分类表明,新型研发机构在地方实践中呈现出四种类型:基础研究型、技术服务型、技术孵化型以及产品研发型,其中基础研究型与产品研发型属于严重异化而偏离标准模式的机构。该研究为厘清新型研发机构的概念定位与功能边界提供重要参考,同时对未来新型研发机构的优化管理提出重要经验启示。
  • 双院院士的成长路径对战略科学家培育的启示
  • 崔林蔚 陈悦 杨嘉敏
  • 2025 Vol. 43 (8): 1658-1665.
  • 摘要 ( )
  • 深入挖掘战略科学家群体的成长历程,对发现和培养更多战略科学家、加快战略科技人才梯队的形成具有奠基性作用。文章采用案例研究法,以我国仅有的34位既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双院院士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分析每位院士的成长历程,挖掘院士们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关键影响因素,构建一个中心(国家使命)、三个核心(理论研究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战略规划能力)的战略科学家能力模型,基于此,提出包含“基础能力形成——战略能力形成——战略职能发挥”三个主要阶段的战略科学家成长路径,以期为建立和完善我国战略科学家发现和培育机制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

创新探索

  • 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理论逻辑、融合现状与提升路径
  • 徐洪 黄璐 刘明熹 曹晓丽
  • 2025 Vol. 43 (8): 1666-1675.
  • 摘要 ( )
  • 实现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简称“三链深度融合”),是“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前置问题和必然路径,更是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的有效手段。探究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理论逻辑、融合现状和提升路径,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聚焦人才链这个关键变量,提出了包含“分类+成长过程”两个维度的人才链科学内涵,明确了“三链深度融合”的理论逻辑,分析了我国“三链深度融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强化顶层规划和制度创新、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凝练机制、推动科技人才资源跨链条流动、构建人才评价体系及动态监测平台、打造有利于“三链深度融合”的健康生态五方面提出了“三链深度融合”的提升路径和对策建议。
  • 数字创新韧性:概念、测量与演化模式识别———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的分析
  • 廖杨月 余传鹏 林春培
  • 2025 Vol. 43 (8): 1676-1686.
  • 摘要 ( )
  •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背景下,愈加频发的逆境事件以及变幻莫测的经营环境使得企业数字创新实践面临极大挑战和威胁。为有效抵抗外界不确定性和颠覆性冲击,许多企业在数字创新过程中塑造弹性应对衰落危机的能力并从失败风险中快速恢复、发展和进化,本文提出数字创新韧性用以表征这一现象。在此基础上,厘清数字创新韧性的具体内涵,明确数字创新韧性的测度方式以及演化模式,是构筑自立自强数字创新体系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内在要求。文章首先从组织韧性切入,在揭示创新韧性内涵的基础上引申出数字创新韧性这一概念;其次,以数字技术专利申请时序数据替代数字创新对外界冲击的即时响应,使用核心变量法对企业数字创新韧性进行测度;最后,借助时间序列特征工程对企业数字创新韧性时序数据进行统计指标提取以降维,并结合K-means聚类算法将样本期内数字创新韧性演化趋势相似的企业进行群组划分,从而识别出随机振荡型、增长乏力型、后发追赶型和核心引领型四种演化模式。上述研究既能为正确评估企业数字创新韧性水平提供学理依据,还能为学界依据不同类型演进模式探索企业数字创新韧性差异化提升路径提供有益启示。
  • 领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生态演化路径研究
  • 苏禹心 方炜
  • 2025 Vol. 43 (8): 1687-1701.
  • 摘要 ( )
  • 科技领军企业推动核心技术产业化、成果化、规模化,深入挖掘其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路径对明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逻辑机理至关重要,国家创新体系的赋能作用也有待探索。文章对迈瑞医疗展开纵向单案例研究,构建了“资源配置情境-创新主体结构-价值主张演变”的分析框架。同时,基于动态能力理论,探究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与国家创新体系的耦合机制。研究结论:企业在技术攻关中,创新生态系统经历“单一自主生产模式-开放式创新网络-多元主体创新网络-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路径;国家自上而下“牵引-驱动-赋能-共创”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完善,企业自下而上从“识别-整合-重构”的逻辑响应国家创新体系,耦合关键在于“以人民为中心”。研究建议:政策制定应注重发挥科技领军企业的先导能力;国家创新战略和企业创新活动应始终以满足人民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企业实现技术成果转化的同时,应关注数据驱动的创新生态建设与技术瓶颈。
  • 产业“疾驰”何以可能? ———基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赶超的分析
  • 郭元源 秦武 吴亮 陈意锒 程聪
  • 2025 Vol. 43 (8): 1702-1714.
  • 摘要 ( )
  • 实现复杂产品系统产业技术赶超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环节,但其基础机制和原理仍待突破。围绕新能源汽车在短期内得以快速发展这一现象,聚焦于动态阶段演化视角揭示新能源汽车作为复杂产品系统技术赶超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中等技术陷阱”,其技术追赶历经3个阶段并形成新型赶超模式。即由联盟牵引的主体协同通过要素整合与标准构建实现核心零部件产业化;由政策赋能的流程协同通过流程搭建与流程优化实现应用场景多元化;由市场主导的战略协同通过竞争引领与价值扩展实现生态链成熟化。同时在追赶过程中,作为产业发展边界条件的政府、市场与产业链分别通过发挥制度优势、规模优势和配套优势共同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跨越技术鸿沟产生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基于研究结果,文章提出针对性意见以期对后发产业技术追赶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 我国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分类及绩效研究
  • 李璨 陈博 张艾嘉 李超
  • 2025 Vol. 43 (8): 1715-1728.
  • 摘要 ( )
  •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是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产业形态的重构,也是企业核心价值的提升。传统制造业通过何种路径才能更好地实施数字化转型、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一直是我国制造业企业转型实践及理论研究亟待解决的难题。本研究基于理论梳理与现实归纳,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可行路径划分为技术生产、商业模式与组织架构三种导向,运用文本挖掘方法将我国制造业企业进行分类,同时运用熵权-TOPSIS综合评价法评估不同的转型路径为企业带来的绩效增量,最后基于贝叶斯线性回归模型探究不同转型路径对于企业综合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制造业样本企业最倾向采取的数字化转型路径为商业模式导向;技术生产导向的数字化转型路径对企业综合绩效增长的促进作用最大,是制造业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来源。本文扩充了数字化转型研究领域的技术方法与理论成果,为我国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支持与路径参考。

前沿与观点

  • 风险事件对科学家信任影响研究(2011 - 2021)
  • 叶锦涛 何光喜 张文霞
  • 2025 Vol. 43 (8): 1729-1738.
  • 摘要 ( )
  • 已有关于科学家信任的研究不仅忽视了关注从常态社会到非常态社会社会的转变,而且也没有明确对科学家信任的对象进行分类。在结合已有研究基础上,首先将科学家信任分为道德品质和能力才干两个维度;其次,采用一份多年横截面调查数据,对不同社会状态下科学家信任变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第一,无论在哪种社会状态下,民众对科学家能力才干的信任度都更高;第二,相较于常态社会,民众对科学家能力才干和道德品质的信任都有显著提高。第三,但这种提高具有极强的异质性,并主要来自有科学兴趣和高科学素养(大专及以上)民众对科学家信任的提升。研究发现有效丰富了科学家信任议题的研究。
  • 易引发网络舆情的科学谣言叙事构型探究
  • 胡兵 陈可琳
  • 2025 Vol. 43 (8): 1739-1747.
  • 摘要 ( )
  • 社交媒体迅速发展,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阵地,一些偏离事实的科学谣言也不断滋生,甚至引发社会舆情,不仅危害互联网科普生态,还破坏民心稳定。研究采集社交媒体上2019-2023年传播的代表性科学谣言266条作为研究样本,首先基于叙事学中的叙事对象、叙事修辞、叙事方式以及叙事目的对样本进行内容分析。然后,采用定性比较分析(QCA)方法探究形成舆情现象的科学谣言叙事特征组合,归纳总结出5种具有解释力和典型性的叙事构型:构型一;针对特殊人群进行提醒;构型二,利用光环效应围绕热点事件引发公众的抵触情绪;构型三,基于相关事件运用科学证据提供可行的方式方法;构型四,通过科学证据提醒用途或拒绝使用日常生活物品;构型五,借用官方背书告知物品新用途或生活妙招。最后,研究对比内容分析和QCA分析结果发现了3条深层次的结论:1)科学谣言中无论使用中立还是恐惧或善意的叙事修辞对引发舆情并不起关键作用,2)逻辑推理对科学谣言的发酵不起作用,3)针对特定人群的科学谣言最易引发舆情;并针对性地对这些发现提出辟谣和治理建议。整个研究从叙事特征出发,了解科学谣言对舆情具有影响力的内在原因,以期为早期识别、及时澄清、持续防范科学谣言带来启发。
  • 管理者过度自信、管理自主权与企业投资效率
  • 夏寒池 杨晨
  • 2025 Vol. 43 (8): 1748-1760.
  • 摘要 ( )
  • 在全球经济转型与市场环境日益复杂的背景下,本文前瞻性地探讨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在不同管理自主权配置下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差异化影响。基于2010—2019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发现:(1) 管理者过度自信导致企业投资效率下降,具体表现为过度投资或投资不足。(2) 在不同类型的管理自主权环境下,这种不利影响呈现出差异性。当外部环境自主权较高时,过度自信的负面影响在过度投资企业中有所缓解,但对投资不足企业的影响不明显,这揭示了市场环境的调节作用。而当组织内部自主权受限时,对所有企业的负面影响均有所减弱,显示组织结构和内部规范对管理者行为的约束作用。特殊情景自主权并未产生显著调节效应,或与情境的复杂性相关。(3) 风险承担在过度自信与投资效率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验证了“过度自信-风险承担-企业投资效率”的传导机制。本研究丰富了管理者心理特质与企业投资行为关系的理论,并为企业优化投资决策提供了新思路,对推动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创业团队韧性动态发展的多案例研究
  • 李晓琳 杨雅岚 刘微微
  • 2025 Vol. 43 (8): 1761-1770.
  • 摘要 ( )
  • 创业情境中蕴含着诸多不确定性,创业团队如何塑造创业团队韧性从而克服挫折、持续创业成为焦点议题。本文基于团队互动视角,围绕“创业团队韧性如何构建及其对创业成长如何产生影响”这一核心研究问题,构建了创业项目失败情境中创业团队韧性发展的过程模型。研究发现:首先,情境效用凸显和团队交互涌现在互动演进中共同推动创业团队韧性的构建;其次,创业团队韧性会激发集体认知重评和协同行动变革,推动创业成长,完成创业团队韧性效用转化;随后,创业团队韧性对创业成长的影响具体体现为协调适应和跃迁发展。研究结论展现了创业团队韧性从构建到效用转化再到影响创业企业成长的具体路径,丰富了韧性在创业领域的研究层次,为创业团队韧性和创业团队的危机应对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启示。
  • 中等收入国家产业结构优化的典型特征———基于全球出口产品空间的中日韩比较
  • 成力为 肖震霆
  • 2025 Vol. 43 (8): 1771-1780.
  • 摘要 ( )
  • 基于技术前景拓展、经济复杂度的二维结构转换与中等收入国家“停滞陷阱”突破的分析框架,构筑了一套反映产品空间结构演化特征的网络指标,利用1962-2019年133个国家的出口产品数据:(1)测度“潜在比较优势产品技术升级前景系数”由此获得国家能力积累的信息,与国家经济复杂度关联得到技术前景非线性演化可视图。其形成的“S”曲线显示,中等收入国家面临技术前景拓展与经济复杂度由不相关到相关的能力跳跃过程,只有极少国家能够跨越该曲线中段稀疏带,技术演化从曲线底部攀升到顶部、跻身发达国家梯队。中国与日本、韩国一样属于少数技术追赶型、走出曲线中段稀疏带的国家;(2)在测度133个国家经济复杂度中产品多样性与异质性二维结构指标的基础上,通过中日韩比较发现,中国目前正在经历经济复杂度的二维结构转换,与日韩突破“停滞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时的情景类似,深度的结构调整中产品异质性指数已经大幅度提高,但还没有完成产品多样性到异质性的二维转换;(3)通过可视化中日韩产品空间网络的四期演化特征,靶向其背后的政府政策递进能力,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条件下,借鉴日韩经验抓住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技术“第二机会窗口”,中国顺利完成二维结构转换、拓展技术前景、突破“停滞陷阱”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 青年女性科技工作者如何打破发展“天花板”———基于“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的履历分析
  • 严晓红 杨云霞
  • 2025 Vol. 43 (8): 1781-1792.
  • 摘要 ( )
  • 我国女性科技人员撑起了科技创新“半边天”,但在职业发展中面临上升空间受限、事业家庭平衡困难等困境。文章以99位“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的个人履历为文本资料,运用履历分析法构建了影响青年女性科技人才职业发展的多因素分析模型,从数据层面深入挖掘杰出女性科技人才职业发展特点。研究发现,虽然女性科技工作者科研环境有所改善,但科研领域的性别差异、人才的学科和地域分布问题依旧存在;而学历深造、学缘结构和职业经历的多元化有助于女性青年科技人才的职业发展。建议政府和高校建立支持女性科技人才的社会资本,打破学科和地域壁垒,采取多元培养模式,创造更加包容和多元的科研生态;而女性科技工作者应把握职业发展关键期,平衡深度积累与适度流动,以促进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