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43卷 9期 刊出日期:2025-09-15
上一期 |
热点议题
-
后摩尔时代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生态发展进路
-
戎珂 黄成 周迪 寇宏伟 许正中
-
2025 Vol. 43 (9):
1793-1800.
-
摘要 (
)
-
后摩尔时代是指微处理器性能约每两年就能翻一番的“摩尔定律”失效之后的时代,主要表现为集成电路的材料密度和工艺技术逼近物理极限,以及能耗成本的大幅上升。面对后摩尔时代引发的技术变局和产业变局,以及数字经济时代来临创造的新赛道新机遇,本文基于More Moore、More than Moore、Beyond CMOS三种主流技术路线,提出后摩尔时代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生态战略,包括成熟生态、场景驱动生态、未来产业生态、国际化生态四种类型。为破解后摩尔时代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难题,应把握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和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坚持构建自主可控、兼容已有成熟生态的第二生态,充分利用丰富应用场景拓展产业生态边界,主动围绕未来产业布局优势产业生态,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生态和国际化产业生态。
-
突破技术封锁:高科技公司创业投资策略研究
-
万良勇 眭鑫 朱桂龙 饶静
-
2025 Vol. 43 (9):
1801-1811.
-
摘要 (
)
-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面对美国发起的对华技术封锁,如何摆脱对外技术依赖、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高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以美国实体清单制裁为背景,考察中国高科技公司如何利用创业投资突破技术封锁及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发现,相比于未受实体清单制裁的高科技公司,受制裁高科技公司在受制裁后的创业投资水平显著提升,并且创业投资显著地提升了高科技公司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专利引用次数以及专利知识宽度。拓展分析表明,当受制裁企业市场地位更高、可信任度更高以及吸收能力更强时,其有更强的动机通过发起创业投资以突破技术封锁;在具体投资行为方面,受实体清单制裁的高科技公司更可能投资于与自身有较高上游产业关联度和处于早期阶段的创业企业。本研究揭示了公司创业投资在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和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方面的重要作用,为中国高科技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
-
使命导向国家科研机构治理变革———源起、困境与路径
-
魏鹏 田德录 李静 侯姗姗 霍竹
-
2025 Vol. 43 (9):
1812-1821.
-
摘要 (
)
-
大国科技竞争背景下,使命导向型创新成为应对“大挑战”的重要政策路径,国家科研机构作为使命导向创新的重要实施载体,亟待推动使命导向的治理变革。基于科研组织分权下的多重制度冲突分析框架,从政府、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等三个层面,分析了现有科研分权条件下多重制度逻辑及其之间的冲突,借此探讨了国家科研机构使命弱化的现实困境,结合国外经验提出了国家科研机构改革路径。研究认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科研机构总体上实现了从计划经济时代集权式管理向多主体科研分权的转变,导致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之间发生多重制度逻辑冲突,削弱了确保“使命导向”逻辑得以运行的制度基础。新时期推动国家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协调好政府、科研机构、科研人员之间的关系,建立多方共治结构,加强多主体协同,强化建制化科研组织,实施绩效目标管理,形成政府强化资源保障和绩效约束,国家科研机构自主组织科研的“闭环”管理路径。
-
中美技术博弈对中国企业在美专利被诉的影响
-
谌于蓝 刘禹彤 杜健
-
2025 Vol. 43 (9):
1822-1832.
-
摘要 (
)
-
近年来全球经济格局变幻莫测,中美两国在博弈中角逐,技术俨然成为两国的必争之地。本文以2013-2022年151家在美专利被诉的中国高科技企业为样本,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中美技术博弈对企业专利诉讼数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受中美两国技术活动和研究人员间交流减少的影响,博弈冲击发生后,中国高科技企业在美专利被诉的数量显著减少,这种效应在进行多次检验后仍然保持稳健。进一步研究发现,国际多样性会削弱上述负向效应,而企业研发强度则会加强该负向效应。
理论与方法
-
新型举国体制的理论建构与政策启示
-
黄筠怡 眭纪刚
-
2025 Vol. 43 (9):
1845-1853.
-
摘要 (
)
-
建立和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是我国解决“卡脖子”问题和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但是当前的新型举国体制理论研究深度不足,无法有效回应国内外的有关争议。本研究从创新发展的视角提出了新型举国体制的理论基础,并建构了“国家意志—国家能力—互动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认为危机驱动下形成的国家意志是实施新型举国体制的重要前提,在强大的国家能力保障下,政府与市场、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形成动态调整的互动机制,从而促使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创新发展的优势。
-
基因编辑技术对人的尊严挑战与伦理应对研究
-
王巍 葛秋萍
-
2025 Vol. 43 (9):
1854-1860.
-
摘要 (
)
-
基因编辑技术作为当代最具代表性的颠覆性技术,通过改造生命基因,在给人类发展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造成诸多挑战。基因编辑技术突破了对生命的传统定义以及曾经不可置疑的生命范畴,直接触动了关于生命内在价值的已有伦理定位,引发人的尊严危机。在自然、个体和社会三个层面,人的尊严危机表现为生命尊严危机、人格尊严危机和人性尊严的危机。为确保技术安全及合理使用,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和伦理准则。基因编辑技术应基于“以人为本、科学谨严、公平公开、预警追责”的原则,平衡基因技术发展与生命伦理价值体系之间的张力,构建基因编辑技术发展的“软着陆”机制,确立新的伦理认知图式和伦理规范新样态,更好地维护人的尊严,促进人类发展。
-
撤稿论文中科研伦理失范现状与对策研究
-
王晨阳 褚建勋 管铮懿
-
2025 Vol. 43 (9):
1861-1871.
-
摘要 (
)
-
科学研究中的伦理失范行为频发已经成为全球性挑战。基于撤稿观察数据库,研究因伦理失范导致撤稿的现状。研究发现,近年来全球因伦理失范导致的撤稿数量急剧增加,涉及10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中国是唯一撤稿量超千篇的国家,而沙特、印度等国撤稿量也显著增加。超过75%的撤稿论文属健康科学和基础生命科学领域。二三区开放获取期刊和Hindawi出版社是主要载体。伦理失范撤稿论文所涉原因多样且复杂,伦理失范常与其他学术不端行为交叉并存。鉴于我国伦理失范导致撤稿的高发态势,提出加强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建设;强化科研活动的全生命周期伦理规治;深化科研管理和学术评价机制改革等建议,以遏制伦理失范导致的撤稿频发现象。
-
算法黑箱研究:基于认知科学的视角
-
张珺皓
-
2025 Vol. 43 (9):
1872-1880.
-
摘要 (
)
-
从认知维度对算法黑箱进行研究,是已有的技术路线和规范路线之外的第三条路径,人们将期望使用与理解人类认知相同的概念框架来理解算法黑箱。比起人类心智黑箱,对算法黑箱要求更高的透明度,由此形成了“算法黑箱—透明度—责任制”的架构,遮蔽了黑箱的陌生性与正当性等其他性质。反认知常识的是,算法黑箱也具有正向的认知功能,黑箱能够统一认知中组织层次之间的移动和从因果关系到机制的过程,可破除算法可解释性的神话和避免解释深度错觉,同时为黑箱的展开提供了水平或嵌套解释的方向,可采用介于“白箱”和“黑箱”之间的可视化“灰箱”阶梯解释方法。信息阶段和控制阶段的分析框架反思场景化规制的方法。对算法的信任分为固有信任、学习信任和情境信任,分别与人、算法与环境的因素有关。“算法厌恶”的减少与算法的客观性、人的自主过程、人类的社会评判担忧和算法对人类思想的侵入程度有关。
-
世界技术活动中心国家转移特征研究———基于专利大数据分析视角
-
冯志刚 张志强 刘昊
-
2025 Vol. 43 (9):
1881-1899.
-
摘要 (
)
-
借鉴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理论,从国别视角出发,量化探究长时间序列下世界技术活动中心国家的转移特征。研究选取1970-2020年间50个主要国家/地区的专利大数据作为分析对象,在梳理、解构出揭示世界技术活动格局演化不同侧面的六个分析维度的基础上,引入特征参数并构建判定矩阵以实现对世界技术活动中心国家的量化界定,从六个分析维度上分别量化分析世界技术活动中心国家的转移特征并进行归纳总结。研究结果显示,1970-2020年:①世界技术活动存在中心国家转移现象。②世界技术活动中心国家的转移速度正在逐步加快。③世界技术活动中心国家的中心强度普遍较低,且有进一步降低趋势。④当今及未来一段时期内,世界技术活动中心国家的角逐或主要在美国、日本和中国间激烈展开。
创新探索
-
异域殊途:中国企业视角的专利战类型研究
-
张米尔 刘喜美 张霖霖
-
2025 Vol. 43 (9):
1900-1910.
-
摘要 (
)
-
专利战是利用政策法规漏洞,以打击商业对手、牟取商业利益为目的,围绕专利权属与使用展开的专利攻防行为;专利战兴起于美国,正向全球范围扩展蔓延,深刻影响产业竞争格局,成为全球专利体系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面对全球专利战的风险挑战,以中国企业在美国、中国、德国、英国、印度遭遇的专利战为研究样本,运用定性比较分析开展实证研究。研究表明,随着专利战近年来的扩散蔓延,专利战演变出差异化的特征,可以划分为五种主要类型;不仅专利战的发起主体和攻击形态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而且专利战在新兴市场和成熟市场的类型和特征具有异质性。因此,为应对全球专利战的风险挑战,中国企业必须针对专利战类型,面对不同市场和专利战主体,采取差异化的防范应对策略。
-
企业研发合作是否促进了技术融合? ———高校 / 科研机构参与程度的调节作用
-
李欣 王艳 高宁 黄鲁成
-
2025 Vol. 43 (9):
1911-1923.
-
摘要 (
)
-
技术融合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促进颠覆性技术产生的重要途径。研发合作被认为是促进技术融合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在多领域技术加速融合的背景下,企业研发合作如何影响技术融合的机理仍不明确。本文借鉴知识管理理论与资源依赖理论,构建企业研发合作—技术融合多层复杂网络,从技术融合广度、深度和差异度测度技术融合程度,并探索不同技术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研发合作对技术融合的影响,以及高校/科研机构参与程度的调节作用。以智能手机技术为例的实证研究发现:(1)企业研发合作强度、企业研发合作伙伴的技术异质性、企业平均研发合作时间均有利于促进技术融合深度和差异度,并且在技术的孕育期和成长后期作用更明显。(2)企业研发合作强度、企业研发合作伙伴的技术异质性、企业平均研发合作时间均对技术融合广度有抑制作用,并且在不同技术生命周期的作用效果不同。(3)高校/科研机构参与程度分别正向调节企业研发合作强度、企业研发合作伙伴的技术异质性、企业平均研发合作时间与技术融合广度之间的抑制关系,并负向调节企业研发合作强度、企业研发合作伙伴的技术异质性、企业平均研发合作时间与技术融合深度和差异度之间的促进关系。研究揭示了企业研发合作作用于技术融合的内在机理,为指导企业通过研发合作促进技术融合,从而培育颠覆性技术提供重要理论借鉴与实践参考。
-
中国内地科技人才跨境流动网络多样性与互惠性
-
柳美君 杨杰 石静 步一
-
2025 Vol. 43 (9):
1924-1937.
-
摘要 (
)
-
多样性和互惠性是维持网络稳定和动态发展的重要因素。具有多样性和互惠性特征的科技人才跨境流动网络有利于培育多元互补的科技人力资源,也有利于国家/地区在全球科技人才流动网络中持续交换和共享知识、信息和其他学术资源。本研究基于Scopus数据库1950年—2020年收录的科学文献大数据,使用复杂网络分析法和收敛交叉映射法度量中国内地科技人才跨境流动的多样性和互惠性及其演化趋势。基于多样性概念的差异维度,本研究分析国家/地区间科学差距如何影响双方科技人才流动的互惠性。研究发现,中国内地科技人才跨境流动网络的多样性和互惠性不断增强。国家/地区间科研合作距离的增大有利于促进双方科技人才流动的互惠性,知识距离的增大则削弱双方科技人才流动的互惠性。本文为优化中国内地海外引才工作提出政策启示。
-
竞合能力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绩效的影响研究
-
东志纯 邵云飞 陈燕萍
-
2025 Vol. 43 (9):
1949-1960.
-
摘要 (
)
-
企业如何在竞合中提高数字化转型成功率成为学界与业界的关注焦点。基于动态能力理论,研究尝试引入竞合能力的三个维度(竞合思维、敏锐分析、执行技能)作为驱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绩效的关键要素,并进一步讨论竞合数字氛围与数字技术嵌入适应性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通过分析196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大样本问卷数据发现:竞合思维、敏锐分析与执行技能对数字化转型绩效均具有积极影响。竞合数字氛围增强了竞合思维对数字化转型绩效的积极影响,而数字技术嵌入适应性增强了执行技能对数字化转型绩效的促进作用;整合竞合数字氛围与数字技术嵌入适应性分别增强了竞合思维、敏锐分析、执行技能对数字化转型绩效的正向影响。研究结论不仅补充了竞合能力影响数字化转型绩效的理论框架与边界条件,还对管理者如何在竞合中提高企业数字化转型成功率提供了有益洞见。
前沿与观点
-
新兴场域下弱势企业如何实现战略性绿色创新———基于合法性视角的纵向案例研究
-
朱亚丽 林颖颖 郭长伟
-
2025 Vol. 43 (9):
1961-1971.
-
摘要 (
)
-
战略性绿色创新能够帮助企业同时创造环境效益和竞争优势,但已有研究较少揭开“绿色面纱”,去探究这类差异化创新可能面临的合法性挑战。本文通过基于储能企业的纵向案例研究发现:(1)新兴场域下的弱势企业面临制度真空和身份弱势的双重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场域制度的演变导致其战略性绿色创新需要克服认知、规范和规制压力的不同组合;(2)企业的组织身份工作和创新战略行动共同构成了合法化策略,帮助企业获得了战略性绿色创新的阶段合法性成果;(3)组织身份工作产生了“已有身份缓冲”和“多身份主张传递”的身份溢出效应,是推动合法化过程跨阶段演进的重要机制。本文质疑了绿色创新必然具备合法性的固有假设,刻画了新兴场域下弱势企业实施战略性绿色创新所面临的合法性挑战,并为合法化过程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
中国新能源治理的碳减排逐层网络外溢
-
余紫菱 马梦涓 马莉莉
-
2025 Vol. 43 (9):
1982-1993.
-
摘要 (
)
-
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可再生能源生产国,中国的新能源治理既是本国的,也是全球性的。探究中国新能源治理实践是否降低了全球碳排放水平,增加了全球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发现,中国新能源治理具有显著的碳减排外溢效果。其中,中国新能源治理显著的增加了RTA全球环境治理规则签订的深度和广度。从签订细则来看,中国新能源治理贸易关联对执行机制和环境目标设定的碳减排外溢效果最强;技术关联与投资关联一致,外部援助和机构设立最为明显;基建关联则通过签订外部援助和执行机制的碳减排外溢效果最强。此外,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新能源治理贸易关联、技术关联和基建关联可以加速RTA全球环境治理规则的签订。同时,从关联国家群体分布状况看,中国与欧洲地区贸易关联的碳减排外溢最高,非洲地区受中国新能源治理技术关联和基建关联的影响最直接,亚洲地区受投资关联的碳减排效果最好。值得注意的是,中美摩擦将抑制中国新能源治理贸易关联对世界碳排放降低的外溢水平,但会加强中国新能源治理技术关联的外溢效果。
-
战略共识如何助推企业突破数字化试点困境?
-
胡青 杨大鹏 徐梦周
-
2025 Vol. 43 (9):
1994-2004.
-
摘要 (
)
-
尽管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数字化视为战略转型的重要方向,但仍有不少企业停留在若干业务的数字化转型试点,陷入试点困境。如何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从若干试点走向全面推行成为重要现实问题。基于场景驱动视角,利用244份“领导-员工”配对问卷数据,探究战略共识对企业数字化应用范围的影响机制。实证研究表明,战略共识对拓展企业数字化应用范围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场景化创新行为在战略共识与数字化应用范围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员工数字素养正向调节战略共识与场景化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且进一步调节场景化创新行为的中介作用。研究结论为企业通过凝聚战略共识,激发员工的场景化创新行为,进而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启示。
-
中国专利奖的光环与溢出效应
-
孙震 郭佳钰 李习保
-
2025 Vol. 43 (9):
2005-2016.
-
摘要 (
)
-
本文考察专利在获得一项倍受认可的奖项之后,地位提升对其关注度与评价的影响,并分析了相关的溢出效应。动态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发现,获奖专利在地位提升后,获得了更多的引用,表明其产生更多的溢出效应。同时,获奖专利的申请人整体地位亦得到提升,尤其是在获奖领域内,早期专利的引用数量明显增加。此外,本文分别通过专利的IPC分类和相似度指数两个途径筛选出与获奖专利研究内容相似的其他专利,发现这些相似专利在获奖后同样获得更多的引用,且专利与获奖专利的相似程度越高,所受的正面溢出效应越显著。本文的发现表明,技术领域同样表现出强烈的光环和溢出效应,政府奖项的颁布可以显著的塑造技术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