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热点议题
-
未来产业新赛道的战略知识产权管理研究———以量子计算为例
-
姜银鑫 陈大明 于馨淼
-
2025 Vol. 43 (6):
1121-1130.
-
摘要 (
)
-
未来产业通常是指处于前沿科技和新兴技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变革能力的产业。在未来产业的发展中,如何有效降低高不确定性、澄清模糊信息、明确目标,是促进协同、场景开发、资源整合的关键,战略知识产权管理在其中发挥至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量子计算新赛道为例,一方面解析了未来产业的“创意孕育-技术创新-产品研发-产业生态构建”的全链条,另一方面探究了战略知识产权管理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得出了三个层面的研究结果。首先,未来产业新赛道的开辟存在“模糊前端”,从创意的产生、筛选到概念的初步形成需要高效的战略知识产权管理作支撑,知识产权战略规划管理在其中起到“粘合剂”的作用。其次,未来产业新赛道的技术开发需要各方形成协同创新的生态,知识产权组合的目标管理在其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最后,未来产业新赛道的开展需要各方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协同,战略知识产权管理在其中起到“润滑剂”的作用。这三重作用的叠加,驱动了未来产业新赛道的加速开辟。
-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能否助推新质生产力培育? ———基于连续型双重差分的实证检验
-
武永超 李键江 刘伟
-
2025 Vol. 43 (6):
1131-1140.
-
摘要 (
)
-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依托创新驱动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应有之义和关键途径。文章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颁布为准自然实验,选取2010—2022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连续型双重差分法探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效应及传导机制。研究发现:(1)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显著助推了地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在经历一系列严苛的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依然有效;(2)机制检验结果显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要通过促进市场发展和信息化建设来助推新质生产力培育;(3)拓展性分析表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新质生产力的助推效应存在明显的非均衡性。相比于中西部和人力资本较低的地区,东部地区和人力资本较高地区能够从战略实施当中汲取更多的收益。本文在理论上扩展了新质生产力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在实践上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和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经验指引。
-
推进新时代国家实验室建设———认识、思路与举措
-
韩军徽 梁帅 李哲
-
2025 Vol. 43 (6):
1141-1148.
-
摘要 (
)
-
国家实验室作为我国创新体系的核心和龙头,是我国组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开展重大科研任务攻关的总抓手。相较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我国国家实验室在建设目标、体系定位、管理体制等方面均具有自身鲜明特色。国家实验室建设将成为我国探索完善新型举国体制的重要依托,推动我国创新体系深度重构,大幅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组织化水平和体系化能力。加快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要通过坚持权责利统一,汇聚中央、地方、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各方面力量,切实发挥社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
美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特征与建设经验———以同步辐射光源为例
-
陈忠杰 孙冬柏
-
2025 Vol. 43 (6):
1149-1159.
-
摘要 (
)
-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优化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推动设施更好服务前沿基础科学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是当前我国科技政策亟须解决的关键议题。美国能源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美国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重要物质技术载体,是推动美国参与世界科技竞争的核心力量。以同步辐射光源为例,深入调研和系统分析美国能源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布局特征和建设经验,研究发现,美国能源部在布局同步辐射光源的过程中,具有保持能区和技术代别的多元化,以国家实验室作为依托单位,兼顾区域用户的研究需求,并重视设施的升级改造等特征;同步辐射光源在建设过程中注重以战略规划来引领设施建设,并积极引导产业界参与投资设施建设。研究结论对于我国前瞻布局和高效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具有重要的政策参考价值。
-
美国人工智能政策的多维度分析及其启示
-
张辉 胡奕璇 曾雄
-
2025 Vol. 43 (6):
1160-1169.
-
摘要 (
)
-
人工智能治理是世界各科技大国纷纷就大模型开展“军备竞赛”之后的又一竞争场域。人工智能政策存在泛化趋势,需要系统思维视角对其进行多维度分析解读。结合大模型技术原理和美国人工智能政策本文与执行反馈的综合分析,本文发现,美国人工智能政策整体呈现出快速迭代、多重交叉和内外“双面性”等特征,背后则分别是其市场主导的人工智能治理、“政府-社会-市场”主体跨界联动、科技安全化政治运动等政策机制“作祟”;其政策发展趋势将在寻求新商业模式和新治理模式、将大模型国际“合作”推向纵深、加大力度继续打压潜在竞争对手等方向着力。基于此,中国人工智能治理与政策创新不仅要继续统筹发展与安全;还要考虑到大模型主流技术范式的发展趋势,将众多因素纳入政策决策与制定的要素集合,适配新技术范式创新与安全合规政策创新;更要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同时,保持高水平的改革开放,最终在新一轮科技浪潮中引领人工智能全球治理。
理论与方法
-
科技人才的数据洞察及人才画像:原理与应用
-
米硕 董昌其 刘颖
-
2025 Vol. 43 (6):
1170-1179.
-
摘要 (
)
-
在面对全球科技创新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科技人才的评价与管理成为国家战略布局的核心。传统科技人才评价过于侧重量化指标,忽视了科技创新活动中非显性知识和个体智力贡献的重要性,难以全景展现当代“后学科科学”时代科技人才的多重属性。首先从科学技术哲学的视角出发,系统性分析了科技人才概念内涵和分类框架的理论变迁,揭示了科技人才的复杂性、交叉性和动态发展特征,为改进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提供了分析基础。随后聚焦于大数据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科技人才洞察分析中的创新应用,提出构建立体化、动态化和个体化的科技人才数据画像,融合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和关系数据,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深挖科技人才的专业知识结构、创新思维模式、跨界影响力和成长轨迹等多维属性。此外,研究探讨了科技人才跨圈层流动的生态均衡机制,强调了构建开放、互联的科技人才生态系统的重要性。通过分析科技人才跨圈层流动的障碍和策略机制,提出了运用科技人才画像促进科技人才跨界合作、知识融合的机制路径,以促进科技创新的生态均衡发展。
-
融通创新的出场、内涵与外延
-
周杨理理 曾立
-
2025 Vol. 43 (6):
1180-1189.
-
摘要 (
)
-
融通创新对于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进产业链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对融通创新基本范式的研究,能够为今后学术界和实务界相关工作展开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在中国面临“卡脖子”问题的具体情景下,技术创新范式从开放式创新、协同创新向融通创新演进是其必然结果。融通创新本质上是通过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价值共创而形成的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创新生态。上中下游企业加强技术经济联系、大中小企业深化专业化分工协作,构成了融通创新的基本内涵。场景驱动之产品创新、要素共享之技术创新、共同出海之市场创新、供应协同之原料创新、数字转型之组织创新是融通创新的外延。
-
共享经济时代知识产权财产认识论变革与治理———以网络化开放创新为切入点
-
林韶
-
2025 Vol. 43 (6):
1190-1196.
-
摘要 (
)
-
共享经济时代,排他性在知识产权中的核心地位面临数字技术驱动和企业创新范式迭代的系统性挑战,“权利束”分析范式突破传统大陆法财产权研究范式,为知识产权财产的容他性提供了解释论基础。从“以排他性为中心”到“排他性与容他性”相融共生的知识产权认识论变革,表明知识产权的排他性与容他性在共享经济时代不是绝对封闭的,而是兼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知识产权容他是“权利束”分析范式权能分离的解释结果,也与企业网络化开放创新的发展范式相吻合,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将对知识产权开放共享的社会关系产生深远影响。知识产权容他的风险治理,应围绕政府和平台等多元主体探寻财产容他关系“技术”与“法律”的协同治理之道。
-
马凯“科学与权力”思想与科技治理
-
吴玲玲 陈悦 张碧晖
-
2025 Vol. 43 (6):
1206-1215.
-
摘要 (
)
-
作为科学学奠基人贝尔纳的学生,世界著名晶体物理学家马凯对科学与权力有着深刻的认识。他的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晶体物理学领域,但他的学术兴趣也延伸到科学学和科学史等领域。文章从马凯的生平、职业生涯、科学著作和科学活动入手,挖掘他在深入考察科学与政治、社会和经济之间关联的基础上对科学与权力关系的思考。他对科学与权力之间复杂互动关系的思考对于科技治理领域富有启发意义。因此以马凯“科学与权力”思想为治理指南构建了科技治理的框架。
-
ChatGPT 基于马克思科技伦理观的反思
-
王维平 廖扬眉
-
2025 Vol. 43 (6):
1216-1222.
-
摘要 (
)
-
ChatGPT机器人聊天程序以其强大的功能成功吸引了各行各业的注意,褒贬不一的讨论值得深思,尤其是对这一技术的质疑,更多的集中于对其进行的伦理审视。ChatGPT技术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究竟又有着怎样的伦理影响?审视人类思想史,马克思早在一个多世纪前,对科技的伦理反思与批判所形成的科技伦理观在今天依然极为深刻,启迪我们对ChatGPT这一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进展从技术的本质、技术本身的异化以及技术对人的异化与解放三个维度进行深入的伦理思考,进而帮助我们从对它的过渡崇拜或极度困惑中解脱出来。
创新探索
-
从技术锁定判别中寻求技术突破的可能路径———以光刻技术为例
-
孙冰 鞠卓芳
-
2025 Vol. 43 (6):
1223-1236.
-
摘要 (
)
-
在光刻产业发展初期,摩尔定律推动着芯片性能呈现指数式上涨。然而,技术的自身发展规律导致技术“天花板”的出现,量子隧穿效应使摩尔定律失效,光刻技术出现技术锁定现象。基于路径构造理论的洞见,本文选取光刻产业专利信息分析技术锁定效应,以光刻产业的技术共类网络结构为核心,测度技术生态位特征的指标,分析光刻产业技术生态位的三维特征。并利用Kaplan-Meier法测度技术锁定效应,构建面板回归模型分析技术生态位的三维特征及综合作用对技术锁定效应的影响,进而从技术生态位特征入手识别技术锁定破解的机会窗口。
-
科技金融会激励中国企业进行绿色创新吗? ———基于“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的证据
-
于海云 郑明波
-
2025 Vol. 43 (6):
1237-1249.
-
摘要 (
)
-
本文基于中国2011年和2016年两批“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实施的准自然实验,使用2007-2022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和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科技金融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显著促进了中国企业的绿色创新,且第一批试点政策的促进效应更为显著。影响机制是,试点政策推动了科技与金融的结合,缓解了企业融资约束并增加了媒体关注度,从而促进了企业的绿色创新。进一步研究发现,公司审计质量、企业社会责任、高管绿色认知、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均增强了试点政策的绿色创新效应,且国有企业和重污染企业会经历更多的绿色创新增长。本文的发现提供了中国科技金融体制改革政策推动绿色发展的经验证据,为政府科技金融政策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
如何缓解“融资贵”难题? ———基于中小银行与科技公司战略合作的新视角
-
陈晓洁
-
2025 Vol. 43 (6):
1250-1261.
-
摘要 (
)
-
构建贷款定价理论模型,以2012—2021年244家中小银行为样本,使用多期DID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充分探讨中小银行与科技公司战略合作对贷款价格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小银行与科技公司战略合作可通过降低贷款违约率、运营成本和资金获取成本的路径降低贷款价格,缓解了“融资贵”难题。异质性分析发现,中型银行和位于中西部地区的银行与科技公司战略合作,贷款价格的下降幅度更明显;金融监管趋严可增强战略合作对“融资贵”难题的缓解作用。进一步讨论发现,战略合作不仅能改善正规信贷资源稀缺地区的“融资贵”境况,还有助于提升中小银行的盈利能力,实现普惠目标与盈利目标相互促进。据此,提出中小银行有必要与科技公司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利用金融科技优化贷款定价能力、金融监管部门应营造有助于提升中小银行普惠金融服务能力的监管环境等助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
数智化转型对企业两类研发即兴的影响研究
-
李先江 李炎 张紫怡
-
2025 Vol. 43 (6):
1275-1282.
-
摘要 (
)
-
为了探索企业数智化转型对研发即兴的影响,提出了维持型研发即兴和主题型研发即兴的构念,将研发即兴划分为维持型研发即兴和主题型研发即兴两种类型,基于“组织即兴”理论和“市场知识能力”理论,构建了数智化转型——市场知识能力——研发即兴(包括维持型研发即兴和主题型研发即兴)理论模型,将环境不确定性作为调节变量,并以国内223家数智化转型企业作为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企业数智化转型对维持型研发即兴正向影响显著,对主题型研发即兴的正向影响不显著;市场知识能力在数智化转型与维持型研发即兴之间具有中介效应;环境不确定性在数智化转型与维持型研发即兴之间具有正向调节效应。揭示了数智化转型在促进主题型研发即兴方面的局限性。
前沿与观点
-
生成式信息隐私鸿沟伦理风险探讨
-
王娟 汤书昆
-
2025 Vol. 43 (6):
1293-1301.
-
摘要 (
)
-
生成式AI时代,隐私危机愈演愈烈。当下研究大多聚焦大模型引发的隐私入侵新方式与应对,却鲜有关注更为根本的生成式信息隐私鸿沟问题,即基于多模态大模型预测分析技术与生成功能引发的TA者(人类行动者与机器行动者)对个体的隐私认知与操纵力增强,导致个体在信息隐私享有上“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差距加大。该概念有助于更直观揭示AI技术、隐私主体与隐私三者之间的“纠缠”关系。生成式信息隐私鸿沟可能引发个体本体论层面的隐私异化、认知论层面的认知物化,以及行动论层面的行为“驯化”。应对的关键一是实现监管范式的三大转向,二是他治、技治与自治三“治”并举。
-
人脑类器官研究和应用的伦理与治理
-
罗会宇 马永慧
-
2025 Vol. 43 (6):
1302-1310.
-
摘要 (
)
-
人脑类器官为探究人脑认知、发育和疾病机制提供了优质模型。但它在触发人脑生物医学研究革命性飞跃的同时,也将引发一系列生命科技伦理新危机和经典伦理问题新挑战,主要包括:人脑类器官的道德地位、动物/非生物体道德人化和人脑类器官样本库相关伦理问题等。基于伦理学规范分析法深入剖析上述伦理困境,建议对人脑类器官相关研究和应用进行分类伦理治理:针对低风险研究和应用进行常规审查,针对高风险研究和应用则需附加专家复审程序。呼吁研究共同体通力协作、充分讨论和共同审议,以期破解“科林格里奇困境”、引导人脑类器官相关研究和应用的负责任创新。
-
科技人才结构与科技产出效率相关性分析———以深圳市为例
-
孙巍 王蒲生
-
2025 Vol. 43 (6):
1311-1322.
-
摘要 (
)
-
科技产出的增长从长期看相比科技要素投入增加更依赖于科技产出效率的提高,科技人才的层次结构对于科技产出效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运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研究方法,对深圳科技产出效率及其分解指标进行动态测算,并将测算结果与深圳各层次科技人才数量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认为第二层次科技人才与科技产出效率呈现较强显著性相关,而最顶层和最底层的科技人才则无显著性相关,科技和人才政策制定应参考测量结果进行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引才。
-
数字经济时代大型企业公司创业的组态路径研究
-
张玉利 田震 陈寒松
-
2025 Vol. 43 (6):
1323-1335.
-
摘要 (
)
-
数字经济时代公司创业已成为大型企业探索新机会并构建新优势的重要引擎,对于新发展格局下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基于组织-环境交互视角,整合构建出数字经济时代公司创业理论框架,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对49家中国大型企业的案例样本进行组态分析。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时代高水平公司创业存在“资源-能力自主驱动型”、“资源-政府互补驱动型”和“组织-环境协同驱动型”三种匹配模式;特定组合下组织与环境条件可通过互补结合与等效替代,以“殊途同归”的方式促进高水平公司创业,其中数字资源禀赋作为关键条件发挥较为普适的作用;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高水平公司创业中各存在专有性路径,国有企业倾向“政府助推-能力支持型”创业模式,而民营企业则侧重“能力主导-内部导向型”创业模式。研究结论有助于系统阐释数字经济时代大型企业公司创业的复杂因果机制,拓展公司创业理论研究,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
城市公共数据的价值实现机制与政府作用
-
孙君 陈玲
-
2025 Vol. 43 (6):
1336-1344.
-
摘要 (
)
-
高效开发城市生产生活中的海量公共数据、提高知识生产效率是发展数字经济的必要路径。然而,现有研究对于城市公共数据价值实现的整体机制,尤其是政府的作用关注较少。本文分析了公共数据基础特征和制度环境,并识别了推动城市公共数据实现从数据到知识的价值跃迁的作用机制与政府角色演进。以北京市建设数字经济城市为案例,研究发现:政府一方面通过技术的赋能作用提升相关主体的数据生产与管理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制度的赋权作用划定政府与市场的权责边界与行动激励。政府角色随着数据增值过程而演进,政府在推动数据增值为信息中扮演了共性基础设施和制度标准的主要供给者,而随着数据价值跃迁为知识,市场的自主性力量愈发重要,政府主要通过场景开放、购买服务等方式赋能、赋权市场。本文拓展了公共数据价值实现的理论视角与实证样本,为推动公共数据要素化开发利用与建设数字经济强国提供理论与实践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