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科学学研究》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ISSN 1003-2053 CN 11-1805/G3
导航切换
科学学研究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阅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基于三维框架的我国科技伦理治理政策分析
郝凯冰
2024, 42 (11): 2241-2253.
摘要
(
336
)
可视化
完善科技伦理治理政策体系是加强科技伦理治理制度保障的必要前提。以1999年至2022年我国国家相关部门颁布的科技伦理治理相关45项政策为研究对象,对我国科技伦理治理政策外部属性分析发现,注册力度时序演变在2001年、2007年、2020年呈现三个波峰,政策颁布部门的机构类型涵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党中央以及卫生管理部门、药品管理部门、科技、教育等管理部门的立体结构,从发文数量以卫生管理部门占比43%居首。构建科技伦理治理过程(X)-政策工具(Y)-政策客体(Z)三维的政策内容分析框架,运用政策文本量化分析方法,发现科技伦理治理过程维度聚焦于科技伦理监管的政策文本数量以占比48.2%居首,政策工具维度以系统变革工具35.2%、权威工具占比34.2%居前,政策客体维度以科技机构为占比52.3%为主;X-Y二维分析发现监督管理、反馈改进环节综合运用了五类政策工具,举报披露仅运用激励工具、象征与劝诫工具两类政策工具;X-Z二维分析发现教育咨询、监督管理、调查处理阶段均覆盖了各类政策客体,举报披露阶段的政策客体缺乏对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科技机构的精准要求;三维交互分析政策文本整体分布不均衡。提出完善科技伦理治理政策体系为规范科技创新秩序提供制度遵循、构建围绕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特色的科技伦理治理联动落实机制、建立基于科学数据数智化平台的科技活动全过程监管链支撑政策实施效能等建议。
Select
AIGC 如何形塑“智能沟”:生成机理与弥合路径
林晶珂 贾鹤鹏
2024, 42 (10): 2017-2027.
摘要
(
322
)
可视化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融入社会生活、参与知识生产,同时在塑造新的数字不平等现象,学界对数字鸿沟固化与深化的担忧也与日俱增。本文聚焦数字中国建设的战略背景,延续人工智能发展及其社会影响的理论脉络,重点回答AIGC如何形塑“智能沟”这一问题。技术机理层面,“智能沟”包含数据、算法和算力三个维度;社会影响层面,体现为社会分层理论向数字领域的延伸,表现为人人分化、人机分化两个维度,本质上是国家、区域或个体运用数字资源参与发展、共享发展与自主发展的能力差异;弥合路径层面,需构筑自立自强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公平规范的平台治理生态、拓展开放共赢的国际合作格局。本文提出的“智能沟”概念不仅是第三代数字鸿沟理论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化,而且对于理解数字中国发展与经济社会转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Select
算法资本主义:智能时代的资本主义新形态
刘天语 王硕
2024, 42 (12): 2465-2473.
摘要
(
258
)
可视化
“算法资本主义”指的是以智能算法为控制中枢的当代资本主义形态,表征着数字资本主义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下的迭代升级。与此前的资本主义形态不同,算法资本主义遵循着智能化的运作逻辑,具有跨区域、全流程、自动化和隐性支配的全新特征。从核心构架来看,算法资本主义遵循着“算法-平台-数据-资本”的四元构架,其中,算法是“动力”要素,平台是“形式”要素,数据是“质料”要素,资本是“目的”要素。算法资本主义具有进步性和局限性的双重意义,带来更多流动性与社会变革的同时,更是引发了严重的负面伦理效应。算法资本主义研究在当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Select
通用人工智能驱动的科研新范式:理论与实践
张越 郭玥 余江
2025, 43 (4): 673-682.
摘要
(
236
)
可视化
人工智能驱动的科研新范式正在成为我国形成科技竞争优势、实现科技强国的关键驱动力。人工智能驱动的科研新范式是改变传统的科研方法和过程,形成以知识为中心,多元化主体参与、人机协同共生的科研规则体系的集合。文章从“知识进化论”和“范式理论”的双元视角来探究人工智能驱动的科研新范式,从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系统阐述了科研新范式的主要特征,构建了通用人工智能驱动科研新范式的研究框架。在此基础上对人工智能驱动科研新范式的探索应用进行多案例分析。研究表明人工智能驱动的科研新范式主要包括科研工具、科研组织模式、多元应用场景以及科研应用治理等要素。具体来看,人工智能科研工具通过替代效应、增强效应和自主效应优化传统科研过程;人工智能赋能的科研平台组织模式正变革已有科研范式的基础设施、组织结构、协作机制与人才结构;多学科领域面临的科研瓶颈为大模型提供了训练迭代的应用场景;同时,要基于人工智能的技术属性、内容属性与社会属性完善新范式下人工智能科研应用治理。研究为我国统筹制定和实施“人工智能驱动的科研新范式”政策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借鉴。
Select
中国为何构建“新型举国体制”? ———与欧盟的比较
潘墨涛 朱胜姣
2025, 43 (2): 225-237.
摘要
(
227
)
可视化
中国政府近年来本着“新型举国体制”的理念进行科技创新的制度设计。本文将从欧盟“开放性战略自主”这一科技创新体制的比较分析视角展开研究,以期对中国选择“新型举国体制”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加以阐释,并对制度设计的深层逻辑形成更客观的认识。中国政府官方对“新型举国体制”的定义是“有组织地集中全国力量和资源于国家重点事业的新体制”,其解决问题的实用属性远高于科技“赶超”的政治属性。与之相比,“开放性战略自主”是欧盟当前的发展战略,是中美竞合时代主动应对的产物,具体的科技创新政策则服从于此战略体制,强调依靠内部各国的开放性以保持在中美竞合中的自主独立。本文从制度设计的角度具体比较了中国的“新型举国体制”与欧盟的“开放性战略自主”,从二者的背景、组织形态、人才与资金配置等几个方面展开,简单评价目前的效果,并指出存在的问题。
Select
美国技术封锁对中国技术型跨境并购的影响
马述忠 李诗燕 吴鹏
2025, 43 (1): 38-48.
摘要
(
209
)
可视化
本文基于SDC M&A数据库,运用双重差分法(DID)探究美国技术封锁对中国向第三方经济体技术型跨境并购的影响。研究发现:美国对华技术封锁总体上促进了中国向第三方经济体实施技术型跨境并购,这一结论在变换识别策略、变换样本、伪证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以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美国技术封锁刺激了中国投资者向高可替代性或与中国高技术部门联系密切的经济体的技术型跨境并购,因此可以认为技术封锁带来的替代效应大于消极示范效应。此外,东道国与美国的政治经济关系并不构成美国技术封锁影响中国向第三方经济体技术型并购的重要因素。异质性分析发现,美国技术封锁对中国企业在能源领域的技术型跨境并购产生了抑制作用,但未阻碍医疗和电信软件领域的对外技术型并购。
Select
再谈“数字鸿沟”:新兴技术关注度与社会公平感知
张笑 孙典
2024, 42 (10): 2028-2037.
摘要
(
206
)
可视化
Select
人才政策如何影响人才流动? ———基于2002 - 2021 年3308 项政策文本的量化分析
叶杨 陈强远 赵浩云 李晓萍
2025, 43 (1): 162-177.
摘要
(
189
)
可视化
基于“人才争夺战”的背景和区域人才政策的视角,利用自然语言分析(NLP)、文本挖掘等方法整理出2002-2021年中国3308项地方性人才政策的量化数据,设计得到“多地区-多政策”维度下的人才政策量化标准、流程与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个体微观数据,考察了城市人才政策对人才流动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1.城市人才政策综合得分的提高能够显著增加该城市被人才选择的概率。从城市视角来看,较小规模城市、非省会城市人才政策的作用更为明显。从个体特征来看,高学历、高收入以及25-54岁中、青年人才群体对人才政策综合得分的变动更为敏感。2.具体到引育留用四类政策环节上,不同地理区域城市所出台的人才政策在各政策环节的实际效果上存在显著差异。东部沿海城市、南方城市的引才、留才和用才环节政策均能显著影响人才流入,而内陆地区育才、用才环节政策作用不明显,北方地区仅留才环节政策能够产生效果。3.具体到奖励型、保障型、发展型三类政策工具上,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类型人才群体对各类政策工具的偏好也有所不同。就年龄而言,35岁以下人才群体对生活补贴、薪酬待遇等短期性、补贴型的内容变动较为敏感,而35岁及以上人才群体则相对更关心子女入学与个人职业发展等保障型与发展型政策。就不同类型人才而言,创新创业人才对金融支持、创新载体建设等发展型政策的变化十分关注,而企业经管人才更关心生活补贴与个人所得税税收优惠等奖励型政策。农村实用人才则更看重保障型政策,如户籍政策等。
Select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风险的内部管理型规制
童云峰
2024, 42 (10): 2038-2046.
摘要
(
181
)
可视化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已成为理论与实践关注的焦点,其所衍生的风险也表现为输入层风险、隐藏层风险和输出层风险。学界的既有规制路径虽关注到风险的类型化,但忽视了风险应对方案的体系性建构、平台的关键性作用、平台自律与政府规制的双向沟通,也欠缺数字法学思维。为了推进技术创新与风险规避的有效平衡,应在优化既有规制方案的基础上确立内部管理型规制,该模式在学理上因符合风险社会泛在化规制的诉求和社会系统论、反身法理论的基本要义而具有合理性;在规范上因以宪法规范为最高遵循、以数字法律为基本依据、以部门规章为具体规则而有可操作性。为了有效实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内部管理型规制,首先应以平台自律为核心,加强企业内部合规建设;其次以政府治理与平台自治的沟通为关键,优先适用政府引导性规制;最后以法律惩戒性措施的贯彻为保障,有序递进地适用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倒逼内部管理型规制的完善。
Select
技术封锁与并购:基于文本分析的实证研究
彭家乐 谢伟 李习保
2025, 43 (3): 449-461.
摘要
(
169
)
可视化
要探讨中国企业打破国外技术封锁的策略和措施,首先需要了解技术封锁对中国企业的影响及机制。本文以2016-2022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并购事件为样本,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构建技术封锁指标,实证检验技术封锁对企业并购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结论表明:技术封锁减少企业并购次数。企业拥有的非沉淀性冗余增强技术封锁对企业并购决策的负向影响,而沉淀性冗余对技术封锁与企业并购关系的正向影响并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技术封锁通过增加企业融资约束,进而抑制企业并购决策。本文通过揭示技术封锁对企业并购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拓展影响这一关系的边界条件,为技术封锁的结果研究补充文献支撑。同时,本文将文本分析的方法引入技术封锁的度量,为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Select
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 TOE 框架的实证分析
白雪洁 王欣悦 宋培
2024, 42 (11): 2330-2341.
摘要
(
161
)
可视化
依据禀赋优势和环境条件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是充分释放数字经济发展潜能的内在要求。文章首先基于TOE框架探究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因素,其次采用中国2010-2020年上市公司数据展开实证检验,并判断不同影响因素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相对重要性,最后从企业、地区层面展开异质性分析。研究表明,从内因来看,技术员工占比、研发投入、高管学历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内部因素,从外因来看,由同行企业数字化转型带来的“跟风效应”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主要外部因素;根据方差分解方法和夏普利值测算结果,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跟风效应”突出,而内部动力相对不足;异质性检验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跟风效应”在东部地区和强知识产权保护地区有所弱化,成长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更加依赖于内部因素。因此,政府应加强数字人才培养、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完善企业融资体系以及优化数字营商环境,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从“外动压力”向“内部动力”转变。
Select
地区数据要素、数字技术水平与其经济增长
郑健壮 钱元旻 陈立峰
2024, 42 (11): 2318-2329.
摘要
(
154
)
可视化
作为数字经济核心生产要素的数据要素,能否以及如何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已成为当前亟待探究的一个学术问题。在回顾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以数据资产价值代替数据要素规模,构建了以地区经济增长为被解释变量、地区数据资产价值为解释变量、数字技术水平为中介变量以及数据流动性为调节变量的回归模型,并利用我国大陆除新疆、西藏和内蒙古外的28个省份的2011-2020年十年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数据要素(资产)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数字技术水平在地区数据要素(资产)与其经济增长之间起到中介作用;(3)数据流动性在地区数字技术水平和经济增长之间起到正向的调节作用,即数据流动性越高,数字技术水平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显著。(4)地区数据要素(资产)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存在着异质性,中西部地区数据要素对地区经济增长仍无明显促进作用,其关键原因在于该地区的数字技术水平的整体低下。
Select
科学驱动的技术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及演化路径
朱卫杰 鲁若愚 韩武成 雷家骕
2025, 43 (1): 137-150.
摘要
(
152
)
可视化
在科学驱动的产业中,科学到技术的演化是一个高度复杂耦合的过程,两者的关系也成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热点。本研究基于科学驱动视角,利用fsQCA和Netlogo仿真建模方法,探索国家层面产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与演化路径,研究发现:科学与技术之间复杂动态的演化进程,是由科学的量变引发技术创新的质变过程,受到科学研究投入与产出、科学关联强度、科学合作网络、企业科学能力等多因素的影响,且影响因素之间的互动能够加快演化进程,缩短演化周期;基于科学的创新是科学研究向技术成果转化的核心条件,是产业技术迸发的决定性因素,依靠基于科学的创新成果的扩散与应用,催生大量的技术创新,进而推动产业进入快速发展周期;科学研究的多主体参与对于技术创新绩效演化进程存在异质性效用,产业发展初期的科学探索主要依赖高校与科研机构,而企业参与科学研究能够有效促进科学向技术转化从而实现商业化,在科学产生突破的基础上,企业的参与(尤其是参与规模)对技术创新绩效促进的作用更加重要;同时,本研究提出3条提升技术创新绩效的组态路径,即全要素科学创新驱动型、双要素科学生态驱动型、单要素科学关联吸收型,可根据国家或产业中科学驱动条件的差异,选择适宜的发展路径。
Select
数智化转型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
张秀娥 王卫 于泳波
2025, 43 (5): 943-954.
摘要
(
152
)
可视化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研究其驱动因素对于企业发展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动态资源基础观,利用2015-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分析了数智化转型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及异质性特征,并对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和市场竞争强度的调节作用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1)数智化转型对企业新质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有显著影响;(2)吸收能力在数智化转型与企业新质生产力关系间发挥中介作用;(3)市场竞争强度在数智化转型与企业新质生产力关系间发挥正向调节作用;(4)相较于国有、中西部地区、衰退期的企业,非国有、东部地区、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企业实施数智化转型更能促进新质生产力水平提升。研究结论为企业数智化转型和提升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理论支持,并丰富了相关实证研究。
Select
“开门迎客”:应对美国“小院高墙”战略
易继明 陈孟麟
2025, 43 (2): 246-253.
摘要
(
149
)
可视化
“小院高墙”战略是拜登政府对华科技竞争的主要政策,即试图在通过多种手段严格保护核心技术的同时,在其他技术领域保持对华交流。该战略的形成受美国传统经济思想、政治思想、决策逻辑的影响,也是拜登政府反思“全面脱钩”战略的结果。然而,该战略自身存在多重局限性,若被全面推行,将面临较大的挑战,难以获得长久的实效,甚或出现“反噬”效应。针对美国“小院高墙”战略,中国应秉承全球化理念,实行“开门迎客”的总体战略,对美推行“互信商谈论”,保持并扩大中美之间的沟通、磋商和信任。与此同时,继续推行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多层次技术外交,并进一步强化科技战略自主。
Select
大模型时代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的挑战与中国方案
郭小东
2025, 43 (4): 694-702.
摘要
(
146
)
可视化
从聊天机器人ChatGPT到文生视频模型Sora,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在赋予人们众多科技红利的同时,也引发了各种难以预测的风险和挑战。鉴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广泛性以及其风险的跨境特性,全球范围内亟需构建一个全面的人工智能治理框架,以有效应对这些挑战。然而,由于各国在人工智能技术与治理规则主导权上的竞争、文化价值观念的显著差异以及技术风险的高度不确定性等多重因素,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的进程一直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陷入了僵局之中。作为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大国,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中,从治理理念、治理主体、治理过程和治理结果等多个维度,提出并构建了一个包容性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框架,为国际社会共同应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不确定性风险提供了新的思路。包容性治理框架坚持以人为本、协商合作、利益共享、法治约束等基本原则,倡导多元主体协同共治。同时,它主张运用伦理准则、技术方案和法律政策等多种手段,实施敏捷治理和分类分级管理,以确保数字空间中全球正义的实现。
Select
中国科技安全研究图鉴
张潇 苏楠 陈志
2025, 43 (5): 897-908.
摘要
(
145
)
可视化
科技安全已成为影响中国在国际新格局位势的“关键变量”,是决定国家未来和竞争优势的关键。中国如何在历史性变革交汇期,化解危机抓住机遇,亟待走好科技安全这步先手棋。中国科技安全领域的研究数量较少,且缺乏国外经验借鉴,如何维护和保障中国科技安全的研究成为一片人烟稀少的“荒岭”,穿越荒岭需要方向指南针。因此,本文在全面研读该领域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科技安全研究的时序特征、主题脉络演变进行分析,力图呈现中国科技安全研究图景,并提出遵循风险问题定位和溯源、目标优化和底线探析、治理体系构建的中国科技安全研究框架。
Select
新时代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的路径研究
雷小苗
2025, 43 (2): 238-245.
摘要
(
143
)
可视化
新时代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意义重大。探索科技自立自强的实践路径,需要从创新体系、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主体作用、自立开放协同等多个方面入手。首先,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就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立起高效能的国家创新体系。这是大科学时代“会聚式”创新的必然要求。其次,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比例,形成多元化的投入结构,并且营造鼓励基础研究的社会氛围,持续推动“从0到1”的原始性突破。再次,聚天下英才而育之,解人才之缚而用之,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建设全球人才高地。除此之外,突出问题意识,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企业成为“出题者”,尤其是要以科技领军企业为核心形成大中小企业高效协同的创新生态。最后,既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并挖掘国内创新潜力,把关键核心技术只有掌握在自己手中,实现“科技自立”;又要善用国际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推动“开放创新”。在“国内”和“国际”循环的良性互动中,推动“自立”和“开放”协同,在竞争与合作中构建“以外提内,以内促外,内外协同”的科技创新双循环新格局。
Select
信息技术背景高管能否推动企业数字创新?
匡慧姝 刘政 左勇华 左妹华
2024, 42 (12): 2656-2667.
摘要
(
142
)
可视化
敏感期形成的信息技术烙印能否持久影响高管行为,推动企业数字创新?基于烙印理论,利用2013-2021年新三板上市公司数据,通过文本分析识别数字专利,实证检验信息技术背景高管影响企业数字创新的效应与机制。研究表明,拥有信息技术求学或从业经历的高管比例越大时,企业获得数字专利越多、质量越高,说明信息技术背景高管推动了企业数字创新“量质齐升”;进一步发现,信息技术背景高管通过认知烙印识别数字创新机会、技能烙印克服数字技术短视、关系网络烙印集聚创新要素三类中介渠道促进企业数字创新;当市场发育滞后或产权保护不足时,信息技术背景高管推动企业数字创新更明显。本文拓展了数字创新的前因研究,从人才配置和人才培养视角推动数字创新提供启示。
Select
技术进步与就业增长并存? ———基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政策的研究
韩洪灵 彭瑶 刘强
2024, 42 (10): 2055-2066.
摘要
(
138
)
可视化
技术创新与就业稳定对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技术进步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对潜在就业问题的担忧。本文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政策为切入点,对2015-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开展准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法考察该政策影响企业劳动雇佣的效应与机理。研究发现:(1)“小巨人”企业认定显著增加了企业劳动雇佣规模,且结果稳健;(2)该效应在民营企业、“小巨人”企业密度更高的关键行业、竞争更激烈的行业、区域创新水平低的地区更显著;(3)“小巨人”企业认定通过提高税收优惠程度、增加银行贷款、降低融资约束促进了企业劳动雇佣规模的提升;(4)“小巨人”企业认定通过增加企业劳动雇佣促进了企业人力资本结构优化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专精特新“小巨人”的认定与培育,是推动企业创新与技术进步、实现就业增长的有效举措,对优化中小企业培育政策、实现稳就业保民生具有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