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ISSN 1003-2053 CN 11-1805/G3

当期目录

热点议题

  • 创新驱动的新质生产力———工业革命的历史考察
  • 李瑞
  • 2025 Vol. 43 (7): 1345-1353.
  • 摘要 ( )
  •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当前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回顾历史,人类社会三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见证了新质生产力的阶段性兴起和繁荣。本研究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驱动发展。基于这一认识,本研究首先回顾了工业革命以来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演化历史,指出技术、制度、组织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再次,从创新经济学的角度指出工业革命中新质生产力生成及发展的核心是知识的生产、扩散及商业化应用。而技术、制度和组织的协同演化形成关键动力,并最终推动实现知识价值化,形成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最后,结合工业革命中新质生产力演化规律,以及当下技术和经济社会新形态,指出当前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具有技术前沿交叉、“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协同演化、组织生态化和使命导向的特征,并据此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的政策建议。
  • 渗透与理解:智能技术的公众信任机制研究
  • 廉翔鹏 魏钰明 苏竣
  • 2025 Vol. 43 (7): 1354-1363.
  • 摘要 ( )
  • 人类社会正在经历智能化转型,智能技术对各领域的渗透使其成为事实上的信任客体。但智能技术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让其面临信任危机。本文基于各国智能技术发展程度和公众信任水平不匹配的困惑,从公众理解科学的视角构建了“渗透—理解—信任”的理论框架,以2017年欧洲晴雨表调查中的9931名欧盟公众为样本,实证讨论技术渗透对智能技术公众信任的影响效果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技术渗透对智能技术公众信任水平具有直接正面效应,公众对智能技术的能力认同和效益认同能够部分中介技术渗透对智能技术公众信任的提升作用。本研究对于如何在社会面构建对智能技术的普遍信任提出了对策建议。
  • 工业软件关键核心技术国际竞争态势研究
  • 刘志迎 闫天星 古继宝
  • 2025 Vol. 43 (7): 1364-1374.
  • 摘要 ( )
  • 关键核心技术识别及国别差距测度成为集中力量攻克突破的前提。软件定义制造,中国制造业高端化、绿色化和智能化均需要工业软件作为基础支撑,工业软件已经被列入国家“五基”工程,中国工业软件究竟与发达国家有多大差距,在哪些方面存在差距,是迫切需要识别清楚的重要问题。本研究先通过关联规则挖掘频繁项集,接着构建交叉影响矩阵,从影响力和基础性两个角度筛选核心技术,进一步计算结构洞并排序,选取排名前10位为关键核心技术;在此基础上构建指标体系评估各国竞争力,识别出中国工业软件关键核心技术与发达国家之间差距。结果发现:工业软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主要集中在电数字数据处理(G06F)、模拟计算机(G06G)、机械手(B25J)、数字信息的传输(H04L)和图像通信(H04N)五大类;美国在工业软件领域稳居全球第一,德、法、日处于第二梯队;中国技术竞争力有所增强,但与领先国家相比仍差距巨大。因此,中国应该加大在工业软件领域的创新资源投入,结合多方力量进行技术攻关,以实现国产工业软件的自主创新。
  • 美国“芯片霸权”的三大支柱及应对
  • 刘皓琰 柯东丽
  • 2025 Vol. 43 (7): 1375-1385.
  • 摘要 ( )
  • 芯片是第四次产业革命中的大国必争之地。尽管芯片产业链已高度全球化,但近年来种种国际事件表明,美国依然在这一领域存在霸权地位,并且拥有将芯片“武器化”以制裁他国的能力。美国为何要构建“芯片霸权”、这一霸权又是如何生成的?本文认为,“芯片霸权”是美国在世界体系中延续“中心—外围”双依附结构的重要砝码,这构成了其频繁打压赶超国以维系自身控制力的强烈动机。而技术垄断、金融统治、市场把控共同组建了美国“芯片霸权”的三大支柱,正是对这三大领域的控制令美国始终掌握着全球芯片生态的关键环节。面对美国不断加码的芯片制裁,中国也应发挥自身政治经济体制优势对症下药,逐步实现在这三大领域的战略突围和整个芯片行业的逆势崛起。
  • ANT 视阈下生成式 AI 偏见的实践建构研究———以数据标注劳动为例
  • 姚智宇 陆高峰
  • 2025 Vol. 43 (7): 1386-1394.
  • 摘要 ( )
  • 生成式AI在各个领域引发了知识生产与传播范式的变革,与此同时,“爱男轻女”、“爱白欺黑”等偏见现象暴露无遗。既往研究对技术伦理的探讨多为思辨,少数实证研究遵循社会建构的理路,聚焦于人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但对物的关注不足。有鉴于此,研究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跟随生成式AI数据标注师的劳动过程来考察在偏见的实践建构中,人类与非人行动者是如何在缠绕交汇下将偏见“铭刻”于智能之中的。研究梳理出“个体行为”、“物的掣肘”与“资本导向”三个偏见生产的原因,并在文末提出“识别磋商”、“流程优化”、“伦理框架”的建议以管理生成式AI的偏见问题。

理论与方法

  • 计算科学学:数智驱动的科学学新发展
  • 侯剑华
  • 2025 Vol. 43 (7): 1395-1402.
  • 摘要 ( )
  •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推动科学研究和知识发现的范式转换。在数智驱动的背景下,计算科学学得到快速发展,它从大数据视角对科学、科学活动以及科学与社会之间关系进行多维度(包括时间、空间和组织等)、综合性分析。与科学计量学相比,计算科学学在理论基础和研究问题,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研究数据等方面存在差异。通过分析计算科学学的研究属性和理论框架,阐述了计算科学学研究的主要议题与方法,主要包括科学家研究,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研究,科学知识体系的动态结构研究,科学知识扩散与科学交流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互动研究,科学伦理与规范研究。最后对计算科学学研究的挑战和机遇进行了分析。
  • 专长与经验研究中的超常科学
  • 冉奥博
  • 2025 Vol. 43 (7): 1403-1410.
  • 摘要 ( )
  • 超常科学是专长与经验研究的最新概念,目前尚未在国内引介。在介绍超常科学与常态科学的基本概念与判断标准后,分析提出超常科学继承了专长与经验研究的传统,也具有专长类型的基础。柯林斯等人认为外包与学徒制不仅是超常科学的特征,也是其将科学本身伦理价值传递到社会的重要进路。在批判超常科学的单向度定义、复杂社会交互的简化概念后,提出以交互专长、贡献专长为基础优化超常科学概念,并重新描述了外包的性质及其实际角色、信息交换与文化建设的关系。
  • 开放科学时代下的可复现性危机与机遇
  • 王元新 邵亚伟 黄金霞
  • 2025 Vol. 43 (7): 1411-1420.
  • 摘要 ( )
  • 开放科学在促进科学创新和研究透明性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科学研究新范式的变革进程下,知识增长伴随着信任危机,研究者更加关注实验数据和研究方法的公开透明,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再现。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通过分析来源于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中的相关文献,探讨了国内外开放科学在可重复性方面的主要问题及其影响。研究发现,可复现性问题主要涉及实验条件、数据处理和研究文化等方面的挑战,这些问题不仅阻碍了科研成果的有效复现,也影响了科学研究的可信度。对此,开放科学提出了包括促进数据共享、标准化实验方法和改进评价体系等一系列解决方案。未来,开放科学预计将在提高研究透明度、促进科研合作和优化科研生态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 “终极同理心机器”构想:理论困境与伦理风险
  • 赵小龙
  • 2025 Vol. 43 (7): 1421-1429.
  • 摘要 ( )
  • 基于虚拟现实显著的沉浸性特征,米尔克提出了“终极同理心机器”的构想:将虚拟现实视为体验他人生活、感受和情感等的最佳机器,从而促进体验者对他人的同情与支持。该构想开辟了一条区别于传统同理心提升方式的全新可能路径,对于增加人类道德感的技术路径研究具有重要启发性价值。然而,一方面,米尔克在对这一构想进行阐释的过程中,对于同理心的概念内涵、增强人类同理心的必要性以及该机器增强同理心的能力等缺乏全面且深入的探究,导致这一构想面临诸多理论性困境;另一方面,如果将该机器投入使用,亦会产生自我与他者之间形而上学关系的破坏、自我同一性的断裂、同理心脱敏等伦理问题。鉴于以上,人类应当审慎地使用虚拟现实技术。
  • 产业链韧性测度及其微观形成机制———复合系统视角下半导体产业的实证研究
  • 劳晓云 杨伟 陈畴镛
  • 2025 Vol. 43 (7): 1438-1448.
  • 摘要 ( )
  • 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是大变局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对产业链韧性的评估并分析创新对产业链韧性形成机制的影响成为理论和实践亟待解决的问题。产业链韧性是一个以企业韧性为微观基础,同时受到主体间关联耦合强度的影响的复合系统。文章以半导体产业为例,基于复合系统视角深入探讨创新对产业链韧性的微观形成机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产业链韧性是一个以企业韧性为基础,同时受到企业间关联关系强度影响的复合系统;2)当前我国半导体产业链韧性处于中等韧性水平,产业链内具有较强的关联关系结构,但产业链各环节的韧性水平远远低于关联关系强度,两者发展极不平衡;3)创新与半导体企业韧性之间具有倒“U”型关系,即技术创新对企业韧性具有先促进后抑制的作用。研究丰富了复合系统理论在产业链韧性管理领域的应用,为产业链韧性评估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也丰富了创新与产业链韧性间关系的研究,对提升产业链韧性具有启示意义。

创新探索

  • 创新生态系统的演进逻辑———基于江苏产研院的单案例分析
  • 韩凤芹 马婉宁 陈亚平 郭建路
  • 2025 Vol. 43 (7): 1449-1460.
  • 摘要 ( )
  • 加快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是国家提升整体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我国亟需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创新生态,推动科技经济高效融合。本文根据“目标-行为-机制-结果”的分析思路,基于江苏产研院(JITRI)的十年创新实践,探索其从构建内部“微生态”到区域“大生态”的演进逻辑。研究发现,机制为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动力,具体表现为市场化的运行管理机制、市场导向的资金分配和使用机制、基于价值共创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以及面向全球的开放合作机制。基于此,本文得出了完善基于实践的制度创新,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充分结合,构建以新型研发组织为核心的创新生态系统等政策启示,为我国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提供了参考。
  • 数字化商业模式创新认同机理研究———基于双向认知演化视角
  • 王炳成 赵静怡 李跃 孙玉馨
  • 2025 Vol. 43 (7): 1461-1471.
  • 摘要 ( )
  • 企业开展数字化商业模式创新需要全员共同努力,但现实中却有相当数量的员工对企业的行为不认同甚至抗拒与破坏,阻碍了数字化商业模式创新的发展。基于此,论文通过案例研究,探讨双向认知演化视角下企业如何获得各行为主体对数字化商业模式创新的认同,并构建数字化商业模式创新认同的演化模型。研究发现:(1)数字化商业模式创新认同具有动态演化性,其演化围绕“创意认同-应用认同-精益认同”三阶段展开;(2)在数字化商业模式创新认同过程中,产生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认知演化链,分别为“高管认知启动-中层认知渗透-员工认知耦合”与“员工认知涌现-中层认知响应-高管认知嵌入”;(3)中层管理者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其能够促进创新主体认知的演化,并推动数字化商业模式创新的发展;(4)“双向”的数字化商业模式创新及“双向认知演化”视角下的数字化商业模式创新认同,更适用于“数字中国”情境下企业数字化商业模式创新的应用及深化。研究结论为促进数字化商业模式创新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
  • 工业机器人应用如何影响企业的创新偏好
  • 陈晓华 杜文 黄先海 刘慧
  • 2025 Vol. 43 (7): 1472-1484.
  • 摘要 ( )
  • 以构造更科学全面的探索式创新偏好测度方法为切入点,从多维度细致剖析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企业创新偏好的作用机制和渠道,并从TFP、技术并购和市场竞争程度三个层面进行异质性分析。得到结论主要有:(1)工业机器人应用能提高企业的探索性创新偏好,促使企业从利用式创新向探索式创新转变,因而工业机器人应用能使中国企业在基础性、前沿性和原创性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上取得更大的突破;(2)工业机器人应用具有“劳动力结构调整效应”、“融资约束放松效应”和“研发效率提升效应”,这三个效应也是工业机器人助力探索式创新偏好提升的重要渠道,能有效激发企业摆脱固有的研发依赖和研发惯性,探索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的新赛道,进而实现技术蛙跳;(3)积极引导高TFP企业进行探索式创新、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并购和营造更为科学公平的竞争环境,有助于工业机器人更好地发挥探索式创新促进功能,进而不断激发企业进行高阶创新的潜能和活力。
  • 创业呼唤对创业企业成长的影响研究
  • 陈煊 叶竹馨
  • 2025 Vol. 43 (7): 1485-1494.
  • 摘要 ( )
  • 创业呼唤作为创业者感受到的来自创业领域的强烈召唤,是驱动创业者发自内心认同创业,并以此实现人生目的和意义的重要工作价值取向。然而,现有研究缺乏对创业呼唤如何影响创业行为和创业结果的探讨。本文使用316份创业者问卷调查数据,基于生涯建构理论和内隐理论,分析创业呼唤对创业企业成长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创业呼唤不仅能够推动创业企业成长,而且通过创业坚持推动创业企业成长;在创业者更具有成长型思维时,创业呼唤更有助于促进创业企业成长。进一步分析发现,机会型创业者、连续创业者的创业呼唤对创业企业成长的促进作用更强,但随着企业年龄增加,创业呼唤对创业企业成长的积极影响减弱。研究结论丰富了微观视角下创业企业成长的形成机制及其边界条件,从创业行为视角揭示创业呼唤对创业结果的影响机制,拓展创业情境下生涯建构理论和内隐理论的讨论范围。
  • 军民融合政策何以影响大学国防专利质量? ———来自国防解密专利的证据
  • 李黎明
  • 2025 Vol. 43 (7): 1495-1506.
  • 摘要 ( )
  • 作为中国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大学是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武器装备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本文基于2017—2023年解密公开的国防专利文本数据,利用国防专利权人类型和专利申请年份构造截面双重差分模型,评估军民融合对大学国防专利质量的影响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军民融合提升了大学的国防专利质量,显著增加了大学授权专利的权利要求数量。异质性分析显示,没有国防背景大学的专利质量效应更显著,数字技术领域的专利质量效应更强。机制检验发现,军民融合产生的知识溢出效应提升了大学国防专利研发团队的知识重组能力,要素集聚效应提高了大学国防专利技术方案的创造性水平,从而带来了大学国防专利文本质量的提升。进一步分析发现,军民融合显著扩大了大学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贡献度。本文从专利质量的角度提供了军民融合推动科技强军的实证证据,对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前沿与观点

  • 科研经费分配的公平性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 张娟娟 李路路 石长慧
  • 2025 Vol. 43 (7): 1507-1515.
  • 摘要 ( )
  • 科研经费公平合理分配,是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提升科技资源利用效率及创新活力的重要支撑条件。与以往的科研资源不均等分配及效率评估研究不同,本文聚焦于主观层面科研人员的分配公平性评价。基于一项具有代表性的全国抽样调查数据,并结合个体层面的资源获得与相对剥夺、制度层面的政策获益、职业层面的情境归因等理论视角,分析了影响科研人员经费分配公平感的因素。研究发现,超七成科研人员认为目前我国财政性科研经费的分配过程和分配结果公平。对科研资源分配公平性持有较低评价的并非处于资源获得弱势地位的人群,如女性、低职称的科研人员,而是男性、高级职称的科研人员,以及处于职称评审压力较大阶段的科研人员;单位政策落实获益性高的科研人员有明显更高的公平感,且这一指标的影响效应具有最高的解释贡献度。今后在促进科研经费更加公平、合理、高效配置的进程中,要更加注重政策与制度的贯彻落实,提升科研人员的参与感与获得感,同时加大对于经费较少人群、职称评审压力较大人群的支持与关怀。
  • 科技人才工作获得感的组态路径研究———基于三维匹配的视角
  • 李艳 陈佳颖 马琳
  • 2025 Vol. 43 (7): 1516-1525.
  • 摘要 ( )
  • 基于个体—环境三维匹配理论,应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综合考察组织、团队、工作三个层面上的六个关键前因条件对科技人才工作获得感的影响。通过对来自科研事业单位(某国家实验室、某军工所和某高校)的353份数据样本的分析,从组态视角揭示影响科技人才高工作获得感与非高工作获得感的多元驱动路径。研究结果显示,促进高工作获得感的路径有四种:领导助力下的自我驱动式、团队协作下的持续深耕式、学科支持下的团队攻坚式和使命引领下的协同自主式;导致非高工作获得感的路径有三种:团队缺位且激情乏力式、学科支持却受制于人式以及领导缺位且碌碌无为式。该研究为深化理解科技人才工作获得感的形成机制提供了实证基础,也为相关组织提高科技人才工作获得感提供了策略指导。
  • 科研项目评审中的专家基础性制度研究
  • 杨好 肖小溪
  • 2025 Vol. 43 (7): 1526-1533.
  • 摘要 ( )
  • 科研项目评审中的专家基础性制度是指与评审专家的遴选、评价和激励相关的制度安排,在保障科研项目评审有效性中发挥着基础和核心作用。本文基于国际案例分析,梳理形成了美、英、加、德、澳等国科研项目资助机构在开展项目评审中与专家遴选和激励有关的管理细节,主要涉及专家入库遴选和管理、利益冲突规避和专家评审行为的后评价三大方面,并尝试开展了对这些管理细节的合理性的辨析,以期为我国科研项目资助机构进一步完善和健全我国科研项目评审中的专家基础制度、提升科研项目评审有效性提供参考。
  • 破解天生国际化企业“低端锁定”———基于技术位的分析
  • 李鹏 王雨晨 彭华涛
  • 2025 Vol. 43 (7): 1534-1545.
  • 摘要 ( )
  • 为探究天生国际化企业在技术空间中占据的技术位能否破解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文章基于资源基础观和重组搜索理论,选取天生国际化企业为研究对象,以高价值专利为基础确定其占据的技术位,将技术位纳入全球价值链分析框架。研究结果表明:(1)技术位有助于天生国际化企业破解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2)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对技术位破解低端锁定起到关键中介作用。(3)行业显性比较优势对技术位与低端锁定的破解具有正向调节作用;行业竞争强度对技术位与低端锁定的破解具有负向调节作用;相比传统产业,技术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破解低端锁定的促进作用较弱。(4)技术位对破解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的影响,在面临高融资约束和强环境规制的天生国际化企业上体现得更加显著。研究为中国经济情境下天生国际化企业如何在创新资源不足、创新能力不够的约束下破解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提供了理论支撑,并拓展了技术位的研究框架。
  • 数字善治:农村创业者数字素养与企业科技向善
  • 孟猛猛 范思瑶 雷家骕
  • 2025 Vol. 43 (7): 1546-1554.
  • 摘要 ( )
  • 科技向善助力乡村振兴,提升农村创业者的数字素养是推动数字乡村治理的重要措施。本研究以来自全国18个省份的农村创业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实证检验了农村创业者数字素养对企业科技向善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农村创业者数字素养能够显著促进企业科技向善;(2)相较于男性农村创业者,女性农村创业者数字素养对企业科技向善的促进作用会更明显;(3)社会价值感知在农村创业者数字素养与企业科技向善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论对提升农村创业者数字素养和加强数字乡村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 开放性机制、独占性机制与企业科技向善———基于战略性社会责任视角
  • 孙忠娟 程园
  • 2025 Vol. 43 (7): 1555-1568.
  • 摘要 ( )
  • 数智时代下科技高速发展所引致的伦理风险引发各方关注,开放性机制和独占性机制作为企业将社会问题转变为商业机会,同时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利益的重要战略,对推动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福祉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274份高技术服务业企业数据作为样本,实证检验开放性机制、独占性机制、二者综合平衡对企业科技向善的影响,并考虑高管伦理道德水平和区域法律环境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开放性机制、独占性机制、二者综合平衡对企业科技向善产生正向影响,在上述关系中,高管伦理道德水平和区域法律环境具有正向调节作用。研究结论丰富了数字经济情境下的社会责任理论,从战略匹配视角为企业单一战略研究提供有益补充,并基于内部价值观-外部环境间交互效应视角揭示出企业践行科技向善的机制黑箱,为企业践行科技向善提供具体的实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