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简介
2025年 第43卷 第9期
刊出日期:
月刊,创刊于1983年
ISSN 1003-2053
CN 11-1805/G3
当期目录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资源依赖、制度逻辑与跨国并购后整合
杜健 郑秋霞 丁飒飒 郭斌
2021 Vol. 39 (3):
0-0.
摘要 (
)
本文围绕“在资源依赖不对称的情况下,新兴市场企业(Emerging multinationals,简称EMNEs)如何选择制度逻辑以实现整合绩效的提升”这一研究问题展开。通过深入剖析吉利并购沃尔沃的纵向案例,本文发现:(1)EMNEs并购发达国家企业以后,资源依赖从高度依赖不对称到轻度依赖不对称,再到高度联合依赖,是动态变化的。(2)EMNEs并购发达国家企业后,不同的资源依赖状态影响外资企业制度逻辑、民营企业制度逻辑和混合制度逻辑的选择。(3)EMNEs可以充分利用不同制度逻辑的优势,实现跨国并购的战略目标。
GVC 嵌入对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影响研究
范德成 刘凯然
2021 Vol. 39 (3):
0-0.
摘要 (
)
本文基于生产分解模型测算了2000-2016年中国工业全球价值链前向嵌入和后向嵌入参与度,并检验其对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工业全球价值链后向嵌入度明显高于前向嵌入度,产业正处在摆脱“低端锁定”的转型期;由于参与方式不同,前向嵌入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U”型关系,而后向嵌入则呈现截然相反的作用规律;两种全球专业化分工参与形式对产业发展集约化转型均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影响。结论表明中国在提升国际生产链价值位势的同时,要明确经济发展拐点和警惕价值链主导者的污染转移和技术封锁,从而充分吸收国际技术溢出,实现产业技术进步及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我国政府产业基金的引导及投资效果研究
李宇辰
2021 Vol. 39 (3):
0-0.
摘要 (
)
摘要:政府产业基金是我国重要的产业政策之一,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手工构建一个新的数据库,对我国政府产业基金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政府产业基金通过引导社会资金形成杠杆效应,较好的支持了处于创业早期和高新技术行业的企业。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1)政府产业基金募集的资金中已投资的比例较小,资金结存严重;(2)政府产业基金区域发展不平衡;(3)政府主导型投资比例过高,未能较好贯彻市场化运行原则。对此,本文从政府产业基金的制度设计出发,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地理异质性、技术进步与新国际分工
赵一成 杨文珂
2021 Vol. 39 (3):
0-0.
摘要 (
)
在考察技术进步对新国际分工的影响机制时,不仅需要将地理异质性特征纳入充分考虑,也应重视行业内在异质性特征和外部金融风暴冲击。本文结合引力模型思想,运用一般均衡理论模型将地理异质性、技术进步和新国际分工纳入同一研究框架,在考虑地理异质性的同时,重点讨论技术进步对新国际分工和传统国际分工影响机制差异。进一步地,采用高维度固定效应泊松拟极大似然估计(PPML-HDFE)方法,选取2000-2014年43国家与地区23个行业面板数据研究地理异质性、技术进步与新国际分工的内在联系,分行业、分时间段探讨三者内在关系中可能存在的异质性特征,实证结果与理论模型假设基本一致。本研究存在两方面政策指导意义:一是明确新国际分工的决定因素,进一步洞悉新国际分工的时空变化规律;二是从新国际分工角度,为改善“中国贸易困境”提供经验和重要启示。
新兴产业多重联动网络对知识流动网络影响机制
许冠南 王丽明 周源
2021 Vol. 39 (3):
0-0.
摘要 (
)
伴随组织间关系网络化、生态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新兴产业知识流动影响机制研究亦需从聚焦二元组织距离向关注组织间联动网络转变。为此,本文基于全球创新生态系统视域,提出新兴产业竞争、合作、互补的多重联动网络对知识流动网络影响机制概念模型,并对2005-2016年间全球3D打印产业开展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新兴产业邻近性竞争网络、嵌入式合作网络、生态位互补网络均对国际知识流动网络有显著正向影响,规模异质性网络正向调节邻近性竞争网络与国际知识流动网络之间的关系。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技术引进还是合作研发———两种研发国际化模式的比较研究
张利飞 符优 虞红春
2021 Vol. 39 (3):
0-0.
摘要 (
)
本文通过高技术产业1995-2016年十三个细分行业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究技术引进和合作研发两种不同模式的R&D国际化对创新绩效的直接影响和滞后效应,并分析先验知识水平和人力资本两个吸收能力维度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合作研发型R&D国际化长期来看对技术创新绩效促进作用更显著;而技术引进型R&D国际化短期内对产品创新绩效提升作用明显,但对技术创新绩效的长期提升作用非常有限,说明直接的技术引进尽管将新产品引入了市场,但对产业技术水平难以有显著推动作用。在吸收能力中介作用过程中,先验知识水平在外部知识内化阶段作用更强,且对合作研发型和创新绩效的中介效应更显著;而人力资本在新知识创造阶段作用更明显,并且对技术引进型和创新绩效的中介效应更显著。
搜索选择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机制
李艳妮 徐兰香
2021 Vol. 39 (3):
0-0.
摘要 (
)
新产品开发日益成为企业维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然而,既有研究鲜有探讨搜索选择是否以及如何影响新产品开发绩效。为此,文章利用203家创业企业经验数据,从资源损失应对启发式和行业经验视角来构建搜索选择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行业外领域搜索对新产品开发绩效具有积极影响,而不熟悉领域搜索并未对其发挥作用;资源损失应对启发式决策在行业外领域搜索与新产品开发绩效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行业经验负向调节行业外领域搜索与新产品开发绩效关系,即行业经验越丰富,越不利于从行业外领域搜索信息和知识以促进新产品开发。研究结论对于创业者通过行业外领域搜索克服资源损失并提升新产品开发绩效具有重要意义。
互联网使用对中国城乡家庭创业的影响研究
宋林 何洋
2021 Vol. 39 (3):
0-0.
摘要 (
)
运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4年—2018年数据,采用二值选择模型probit,研究互联网使用对城乡家庭的创业决策及创业绩效存在的影响及差异。(1)从创业概率看,互联网使用均增加了城乡家庭进行创业的概率;(2)从创业绩效看,互联网使用提升了城镇家庭的创业绩效,但对农村家庭创业绩效影响不显著。(3)中介效应分析显示,互联网的信息获取效应、社会资本效应、融资获取效应对城乡家庭创业存在不同影响,其中互联网对农村家庭的社会资本效应大于城镇家庭,而城镇家庭的信息获取效应、融资获取效应大于农村家庭。未来应注重互联网创业信息渠道的构建,减少城乡间的数字鸿沟,并重视互联网在维护社会关系网络和融资方面对创业的促进效果。
作为学术创业者的大学孵化器管理者
王路昊
2021 Vol. 39 (3):
0-0.
摘要 (
)
尽管大学孵化器的管理者影响着孵化的状况和绩效,但对其身份相关的一系列问题目前依然知之甚少。对此,本文指出大学孵化器作为学术创业的重要组织载体,其管理者也是一种特殊的学术创业者。进而,通过最相似案例法,本文打开了大学孵化器管理者“身份”的“黑箱”,并揭示了创业者、服务者和研发者三种不同的身份认知,以及身份建构与制度环境的互构关系,即,身份既受制于制度环境的约束和压力,又是一种应对制度环境的战略机制。研究还进一步指出了正是基于身份的流变性,即,身份变革和调适的循环,形成了大学孵化器制度变迁的“间断均衡”。据此,本文呼吁一方面应反思相关的管理和政策,以更多激活身份机制的活力,另一方面则需要更多地关注创新中介的管理人才和管理战略等问题,从而弥补和丰富相关的政策知识。
城市客观创业成本及其主观感知的比较分析
徐鲲 谢文静 王晨铭 鲍新中
2021 Vol. 39 (3):
0-0.
摘要 (
)
创业成本的高低已成为各地政府推动创新、集聚创新人才和吸引创业投资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建立了城市客观创业成本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我国10个重要城市为样本进行了2012-2016年创业成本指数的计算。考虑到创业者对创业成本的主观感知可能与客观创业成本存在偏差,又设计问卷对创业者主观创业成本感知进行调查,并对客观创业成本和主观创业成本感知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深圳在样本城市中的客观创业成本最高,经济越发达的城市客观创业成本相对较高;而创业者对创业成本主观感知与客观创业成本排名总体结果较为一致,但是政策环境成本、融资可得性和研发技术可得性等二级指标主观和客观排名差异较为明显,说明各地创新创业政策的信息传导、创新资源的互通与融合、科技人员的激发政策创新与保障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创新氛围与知识管理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毛义华 康晓婷 方燕翎
2021 Vol. 39 (3):
0-0.
摘要 (
)
新型研发机构作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科研性质机构,在国家的创新战略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机构数量的增多,创新绩效提升成为了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重心。文章基于Citespace科学图谱的研究发现,新型研发机构创新绩效已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但实证研究较少,目前对从机构内部提升创新绩效的研究更是缺乏。本文以组织创新氛围、知识管理能力、内部协同网络为研究自变量,以创新绩效为因变量,以126份新型研发机构调研数据为基础,利用SPSS软件的回归分析和中介作用检验,对机构创新绩效的内部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组织创新氛围、知识管理能力、内部协同网络对创新绩效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且内部协同网络在其中表现出显著的中介效应。结合研究结论,提出三条建议:⑴明确机构对创新活动的考核和奖励机制,引导机构内部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⑵建设覆盖面更广的机构内部协同网络,鼓励多部门的协同创新合作,减少管理层级中的冗杂结构;⑶积极引入人才、资料等创新要素,建设网络工作平台,为机构提升知识管理能力提供有利条件。
全球价值链下的企业颠覆性创新生态系统研究
王海军 金姝彤 郑帅 束超慧
2021 Vol. 39 (3):
0-0.
摘要 (
)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和复杂科技创新协同属性凸显,研究嵌入全球价值链情景下的企业颠覆性创新策略和机制意义重大。基于现实需求和研究缺口,首先从理论角度解析了颠覆性创新与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内在联系,并构建了全球价值链下的企业颠覆性创新生态系统模型。其次以OLED产业领导型企业——韩国三星显示为研究对象,重点探索其构建与塑造OLED全球价值链以整合全球创新要素、构建创新生态系统以推动OLED颠覆性创新及其商品化的策略和实践。结合绩效校验表明,核心技术平台、模块化创新策略、单/多核心企业价值链协同以及创新生态系统的治理机制,是三星显示成功实现OLED颠覆性创新及其商品化的重要因素。最后,针对我国OLED企业提升全球价值链竞争位势和构建颠覆性创新生态系统,提出了若干对策和建议。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技术创新
阳镇 凌鸿程 陈劲
2021 Vol. 39 (3):
0-0.
摘要 (
)
自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在宏观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企业创新抉择更具挑战性,企业是否会以创新作为企业应对环境不确定性与动荡性下的行为选择以及相应地内在机理仍然有待进一步检验。本文基于2011-2017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重点从企业社会责任的工具竞争逻辑的视角探究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对企业实质性创新(发明专利)的影响更为显著,体现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激励效应;同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社会责任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且企业社会责任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创新之间产生部分中介作用,企业社会责任的战略竞争工具效应得到支持。进一步的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责任在政策不确定性与创新补贴之间产生中介作用,基于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创新之间的战略竞争工具(寻租工具)效应进一步得到经验证据的支持。本文的研究有助于重新审视企业社会责任在环境不确定性(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下的战略竞争工具价值,为进一步促进企业在外部运营环境不确定性加剧背景下履行社会责任,为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提供更大的利益相关方网络资源提供经验启示。
校友关系网络对科技人员创新产出的影响———基于知识转移视角
周怀康 葛淳棉 王砚羽 姜军辉
2021 Vol. 39 (3):
0-0.
摘要 (
)
校友关系网络是否影响科技人员的创新产出?现有文献较少针对该重要群体的关系网络进行探讨。本文以科技人员为研究对象,并采用来自哈佛专利数据库以及一家大型职业社交网站的公开在线简历的新匹配数据集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科技人员在校友关系网络中的知识可达性有利于提升其创新产出。基于能力-动机框架的进一步研究表明,该效应对于名校毕业的科技人员更为明显,但会随着科技人员职业生涯的延伸逐渐减弱。知识转移机制分析表明,相比于非校友的专利发明,科技人员更有可能引用来自校友的专利发明。本研究丰富和拓展了非正式网络对个体创新的相关研究。同时,也为未来利用简历数据探究校友因素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思路。
合作创新如何影响企业的战略创业能力
周翼翔 吴俊杰
2021 Vol. 39 (3):
0-0.
摘要 (
)
战略创业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战略创业能力的形成机制仍未得到充分探讨。基于组织学习和吸收能力理论,从合作创新视角构建了企业战略创业能力模型。以长三角223家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结果显示:合作创新对战略创业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二者通过组织学习紧密关联;机会主义行为和吸收能力是战略创业能力成长的重要权变因素,它们调节合作创新与组织学习之间关系,并通过组织学习分别负向和正向调节合作创新对战略创业能力的影响。研究结论对企业建立战略创业能力,从而捕获机会,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具有指导意义。
科学学理论与方法
数字经济演进机理及特征研究
张路娜 胡贝贝 王胜光
2021 Vol. 39 (3):
0-0.
摘要 (
)
数字技术创新和产业革命引发了经济社会系统的全面变革,推动人类社会迈入数字经济新时代。本文基于技术经济范式变革视角,从范式构成和范式演进两个维度构建了动态分析框架,对数字经济演进的机理和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是从科学革命起源,衍生数字技术,催生数字产业,并推动制度变革的范式变换过程,其演进过程呈现出速度快、渗透强、辐射面广的特征。本研究对于系统揭示数字经济的发展历程和特征,认清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制订相关的政策举措,形成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专利发明人合作存在性别偏好吗?
王宇开 杨中楷 王贤文 梁永霞
2021 Vol. 39 (3):
0-0.
摘要 (
)
性别偏好是科学社会学和科学计量学中重要的研究话题,已有的研究多数针对科学论文合著中的性别偏好问题进行研究。作为科学-技术镜像关系的自然延伸,对专利发明人合作中的性别偏好问题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科学和技术的区别与联系,也有助于更好地推动技术研发团队的合理构建。基于美国专利数据库,融合多种方法构建了发明人的性别数据集。同时,选取发明主导人(第一发明人)和参与人作为研究对象,并运用Kruskal-Wallis方法分析并检验了发明人合作中的性别偏好。研究表明,发明人团队中广泛存在“同质性”合作偏好的现象,即男性更愿意与男性合作,而女性则被动地只能更多地与女性合作。纾解“同质性”合作偏好,打破两性发明人之间存在着的刻板合作偏好模式,改善女性在发明人中代表不足的状况,对构建良好的合作创新环境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专稿
谁在主导预印本的发展
王智琦 陈悦
2021 Vol. 39 (3):
0-0.
摘要 (
)
从预印本的科研工作者主体的视角揭示了主导预印本发展的力量。以Web of Science(WoS)数学领域五个子学科期刊2015年发表的15313篇arXiv论文和43669篇非arXiv(non-arXiv)论文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计量学、补充计量学和数理统计等科学计量学理论方法,从活跃国家和机构、作者学术年龄、预印本影响力及作者选择编好四个维度对arXiv和non-arXiv论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其他预印本发表活跃国家相比,我国学者对预印本的接受程度显著偏低;发表预印本的科研工作者以年轻人为主导,我国预印本作者学术年龄年轻化程度最为明显;预印本影响力具有国别特征,我国预印本影响力特征最为特殊,即相比读者优势,我国预印本的引用优势更为突出,且WoS使用量显著偏高;作者对预先进行自存档的论文的选择具有选择偏好。我国学界应提高利用预印本进行科学交流的意识,积极应对并引领科学交流方式的变革,建设国际国内预印本双循环科学交流模式,既要加入国际学术交流,又要注重科研成果的内循环。
中国科学学研究的范式演变
王国燕 徐飞
2021 Vol. 39 (3):
0-0.
摘要 (
)
1977年,科学学作为一门考察科学研究活动并总结其运动变化规律的学科在中国被正式提出,之后的近半个世纪,贝尔纳范式下的中国科学学研究经历了从定性思辨到数理统计、再到科学知识图谱的演变路径。80年代,科学学经由数理统计方法开始进入科学计量学阶段,最终与国际社会的科学学研究融为一体。21世纪初,随着知识计量学概念的提出,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路径把科学学带入了第三阶段。科学学在中国的这种演变,也表现为从初期的科学学到后来的科学计量学的精细化发展。